2023年06月12日
第03版:综合新闻 PDF版

“八女门市部”的故事

记者 何晴 文/图

图1、“八女门市部”珍贵影像 图2、原“八女门市部”女性营业员 图3、王桂英辨认“八女门市部”旧址方向

早晨八点,剪股街上的“八女门市部”开门了。顾客一进门,一个内置机械木偶的大玻璃柜便映入眼帘:四个木偶金发碧眼,组合似一家四口,两个孩童随着旋转的底盘不停敲打着小鼓。这新奇的景象吸引着来往人群。目光再探,柜台上,皮布鞋帽、碗碟锅铲、扫帚簸箕,种类齐全,应有尽有。柜台前,排满了前来购物的群众,其中排队最长的莫过于买镜子的队伍了……这门庭若市的一幕,发生在1958年的“八女门市部”。

1956年,周口镇百货公司“八女门市部”正式成立,属于当时唯一一家大型百货零售门市部,拥有营业房11间,经营有5000多种商品。因最初营业员为8位女同志,故名“八女门市部”。据中州古籍出版社《周口市志》记录,1953年至1956年,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私营和个体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联营、公私合营、合作经营等形式,使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集体、合作商业网点769个,个体户保留200个,至1958年4月,国营商业已有百货、纺织品、五金、文化用品、煤建、石油、糖烟酒、盐业、针织品、饮食、服务、蔬菜、医药、食品14个公司,对服务周口城乡人民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83岁高龄的王桂英是当年“八女门市部”营业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那时候物资匮乏,街上有人骑个二八大杠都觉得稀罕,‘八女门市部’当时是大型百货零售门市部,营业员有十几位,都是女性。”回忆起在“八女门市部”上班的日子,王桂英神情十分自豪。1958年,王桂英成为“八女门市部”的一名营业员。

“热闹”是描述当时店内景象的关键词。“明码标价,不搞价钱,按照进价的百分比增价,人多得很,买个小镜子都要排好长的队。”王桂英说,“我们的上班时间一般是早上8点到晚上9点,忙起来了就不分点了,有时候晚上需要盘点,忙活到凌晨2点都很正常。”王桂英回忆,临近下班时,每位营业员都会抱着一块标着记号的板栅门,在门口放置好后用钢筋棍穿插锁好,接着便会扛起锄头徒步到商水县山赶坡(大概位置为现今商水县周商大道宁洛高速路口附近)参加劳作。“一下乡,好些人都能认出来我们,都说这是‘八女门市部’的人。”王桂英笑着说,“并不是说在‘八女门市部’上班有多了不起,就是那时候大家一抬杠总说你(有能耐)去那上班当营业员啊。”

“八女门市部”的另一关键词便是“时髦”。王桂英的女儿向记者展示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照片中的王桂英笑容甜美,一头时髦卷发。“当时门市部对面新开了个理发店,他为了搞宣传嘛,给我们免费烫当下最时新的发型,给他打广告。”王桂英说。

今年五月底,王桂英在家人的陪同下,重回剪股街、新街、老街。回忆往昔,王桂英感慨万千。

“中州路路西是我们‘八女门市部’,路东还有个‘七女门市部’呢,不过他们是合作店,没我们知名度高、生意好。”

“以前剪股街街口有个大喇叭,广播站好(总是)广播新闻啥的,那时候哪见过啊,人人稀罕,都说这个大洗脸盆儿咋会说话啊。”

“这是以前百货公司的仓库,有一层楼高,现在看不出来了。”

“变化大”是王桂英一路走下来的最大感受。“以前中州路多窄啊,路东路西都能站着说上话。1984年我从西大街搬走,对比从前,现在变化真大,这一片儿建成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以后,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八女门市部’的故事了。”王桂英望着“八女门市部”旧址(现址为剪股街街口附近)方向,感触良多。

在周口商贸行业发展过程中,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凤凰台市场、荷花市场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辉煌,它们的存在都曾给发展中的周口注入新的活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留住历史痕迹,修旧如旧,让过去商贸辉煌重现是王桂英等老一辈商贸人的心愿。如今,我市正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结合周家口南寨、西寨、北寨三川交汇水系串联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地理位置,充分挖掘历史根源,结合古迹遗存和周边环境,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将项目建设充分融入周家口文化当中,让更多周口人讲述老周口的故事。目前,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项目由点及面已全面启动,正按照施工计划挂图作战,有序推进中。②15

2023-06-12 记者 何晴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3792.html 1 “八女门市部”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