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0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清代王鼎泰墓志

何建华

2020年7月2日上午,奉母镇奉母城村王氏后人、有剪纸王之称的王银生给我打电话称:族人在南岗王家坟打墓时挖到一块石板,上边刻有字,问这有没有啥说法。接电话的时候,我就意识到,那是当地旺族王氏祖茔地,明末清初的“父子双进士”王鼎镇、王遵训就葬在那里,带字的石板很可能是一块墓志铭。我立即告诉王银生,快说服族人,暂停打墓,待县文物部门去人看后再说。

紧接着,我联系了西华县文物管理所王伟胜所长。他听了情况介绍,立即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分管领导童全胜一起赶到现场,初步认定这是一块清代墓志铭。之后,王伟胜所长又先后两次邀请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等到奉母实地考察。他把墓志文字拍下来,交青年书法家李海波诸字硬笔正楷抄写。复印后亲送我手,由我转送白保迎先生,供其研究整理。因墓志文长字密,竖行繁体又无标点,个别字迹模糊不清,白保迎先生在县姓氏文化群里多次征求意见后,将整理稿发表在第12期《西华姓氏文化》上。作者署名何保胜,是一个拼凑名,何即何建华,保即白保迎,胜即童全胜。

2023年4月14日,我陪同在周口工作的西华籍文化学者段文、理勤曾,专门到奉母对该墓志进行考察。段先生一向学风严谨,文化功底深厚,对墓志的断句识读多有真知灼见。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该墓志虽说年代不算太久,但把墓主和志文撰写者、书丹者等联系到一起来看,就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价值。墓志的主人王鼎泰,为奉母城村明崇祯四年进士王鼎镇的堂弟。墓志的撰文者,为墓主人的堂侄,即王鼎镇的次子、清顺治十五年进士王遵训。墓志盖的额文由王鼎泰的族弟、清康熙九年吏部拣选知县王鼎基题写,书体为篆书。以朱砂书文者,是王遵训的叔伯兄弟、清朝举人王邦哲。

王鼎泰,字否叔,别号体三,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少年聪颖,弱冠之年,为博士弟子员(秀才)。其性情淡泊,不求做官,以诗酒自娱。中年时患脑梗,留下“僵其舌”(舌僵硬,说话不畅)的后遗症,但他脑子灵活,富有才情。在其堂兄王鼎镇向朝廷告老返乡回到奉母期间,受堂兄鼓励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曾任儒学训导、待赠登仕左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82岁的王鼎泰去世。十二月,其重孙王穉文为其刻立墓志,刻石者王继明。

王鼎镇、王遵训,在西华奉母被誉为“父子双进士”(当地人口头称为双翰林,不确),属文人高官,是当地王姓族人的骄傲和荣耀。

王鼎镇(1598年~1667年),字禹烈,号半隐。明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初授西安府推官,行取考选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淮扬,转任四川川北道监察御史,改任湖广衡永监察御史,擢任尚宝司少卿、应天府丞。入清后,官至江南驿传道、按察司副使。后以侍御(儿子王遵训为顺治皇帝文学侍从)覃恩(受皇上恩泽而封赏)进阶中宪大夫,正四品。著有《四书略》《傲病草》《南巡封事》《半隐山堂遗集》等。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与本县进士吴中奇同修《西华县志》。

王遵训(1629年~1688年),字子循,又字湜庵,号信初。王鼎镇次子。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巡按陕西、甘肃、洮宁府等处,督理茶马事务。康熙六年(1667年)秋八月回乡为父守孝,期满后补九江道监察御史。不久,回乡为母守孝,期满后补湖广道监察御史。康熙十年(1671年)晋升太常寺少卿掌河南道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殿试充任阅卷官。迁通政使司右通政,转左通政。不久,升都察院事左佥都御史,又晋太常寺卿,再升户部右侍郎,四个月内,屡被擢升,实为罕见。先后五次充任乡试、会试、殿试阅卷官。他居官清廉,敢于建言兴利除弊。诰授通议大夫(正三品),终年六十岁。著有《余清轩诗集》《击楫草》《疏稿焚余》《小窗杂著》《初学文资》《广数汇考》等。

王鼎镇与王鼎泰叔伯兄弟身份关系的确认依据,可参见段文先生的《王鼎镇诗文集校注》一书。如《上元送家弟体三回里》《和家弟体三五景》《代短舌子和体三韵》等已很能说明问题。体三即王鼎泰别号,“短舌子”更是毫不掩饰地直接点明因“僵其舌”而说话结巴的堂弟老三了。“闻道否叔酿更佳,可容明日一开口?”更是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向弟弟要酒喝了。否叔,是王鼎泰的字。②8

2023-07-10 何建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6034.html 1 清代王鼎泰墓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