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交汇,城湖交融,一城文化半城水;景色秀美,地势丰沃,阡陌交通通南北。
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贾寨行政村内,工厂机器轰鸣,车辆往来不断,崭新的电商大楼气势磅礴,临街门面有商家陆续进驻,商业氛围日渐浓厚。
“我们通过土地整合,引进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贾寨村第一驻村书记邝继超说,“现在的贾寨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这活力,源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周口市立足实际,遵循市场规律,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模式,推动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收益1.89亿元,其中33个行政村年收益在100万元以上。
深化产权改革
奠定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去年拿到分红425块钱,感到很实在,很满意。”西华县奉母镇七二村村民何文选说,“我们全村1000多口人,人人是股东。”
七二村全体村民人人能分红,得益于村集体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2019年,奉母镇以七二村为试点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产权不明的田块和“四荒地”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出127亩土地。2022年,七二村种植小麦、玉米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管理费用等生产成本后,村级经营收益24.24万元。其中,30%的净收益7.272万元,作为村集体公益金和发展基金;70%的净收益16.968万元,用于全体村民分红。
2017年11月,我市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20年8月,全市4971个村(居)完成成员身份确认、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证工作,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为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化产权改革,摸清集体家底,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改革明晰了农村产权关系,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促进了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村集体的自我造血能力。
加速土地流转
释放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土地是关键。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如何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规范流转,确保农民与土地流转经营企业实现双赢?淮阳区朱集乡做了积极探索。
“我们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流转程序,创新组织形式,探索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朱集乡党委书记张芬介绍,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近2万亩,亩均租金由每年300元提高到7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村增加2-10万元,初步探索出一条让土地“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土地是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近年来,周口市通过村党组织自身的统筹协调优势,建立健全“市场规范、程序合规、管理科学”的土地流转体系,全过程监管土地流转经营行为,保护群众土地收益,降低流转经营风险。项城市丁集镇东街行政村将全村508亩耕地入股到党支部领导创办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六统一”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0万元。西华县奉母镇尧庄村由党员带头将350亩土地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全年收入91万元。
“保姆式”服务、“竞拍式”定价、“精准式”扶持,周口市创新组织运作、议价定价、政策激励机制,改变群众和经营户流转租赁形式,将土地流转状态由“单块、分散、无序”转变为“成片、规模、规范”,最大限度激发土地流转市场活力。
筑巢引凤
打造集体经济产业高地
炎炎夏日,清晨的空气稍显凉爽。在太康县水润君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2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金耳、红托竹荪等菌菇。“我们这里生产的红托竹荪菌菇一斤能卖到120元,全部销往一线城市。”工人赵祚海一边打包一边说。
君赵村村委会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成立水润君赵公司,主要从事菌菇种植销售。通过“公司+农户+回收+电商”经营模式,集产供销于一体,带动当地600多人就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也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金钥匙”。近年来,周口市按照“产业旺、乡村兴、百姓富”工作思路,出台专项方案,在招商引资、招财引税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本村在外人才沟通联系,积极宣传本村的优势条件和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的联动聚集效应。支持引进一些规模小、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让更多村民吃上“产业饭”。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传统农业种植为突破口,创办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筹建农产品深加工工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增效益、农民增收益、集体增实力,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同向而行。
站位新起点,启航新征程。周口市将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不断领题、持续破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实干实绩书写周口集体经济发展新篇章,交好乡村振兴“周口答卷”。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