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8日
第07版:社科理论 PDF版

从七个方面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

王 赞

2022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旨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下面,笔者就从七个方面对《条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梳理归纳。

政治性。党的领导是政治协商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切实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条例》全文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政治协商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协商效能”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在全面学习贯彻《条例》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政治属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对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履职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要求。

传承性。70多年来,人民政协制度经历了创立探索、巩固发展、不断成熟定型三个时期,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条例》既有守正,又有创新,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既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重视,又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纵深发展的坚定意志。

开创性。《条例》是中共中央专门规范政治协商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标志着新时代党的政治协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比如,明确了地方党委、党委统战部在政治协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明确了政协党组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明确区分了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等。

广泛性。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组织。《条例》在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载体、协商方式等方面,现出了公共性和广泛性,充分彰显人民政协包容性大、联系面广的特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贯彻落实《条例》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集成性。《条例》坚持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注重落实领导主体具体化、职责清单化、工作运行机制化等相关要求,对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协商工作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政治协商的性质定位、基本方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内容、组织领导、成果运用和保障机制等作出了科学精准、明确具体的规定,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协同性。《条例》通过推动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有效衔接,实现执政党与参政党、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及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国家治理体系不同要素之间形成聚合力。它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统一战线工作领域的法规制度形成合力,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强制度保证。

操作性。关于强化机制保障、提升协商效能,过去在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建设的文件中也有相关要求,但主要是原则性、指导性的。《条例》不仅具体细化了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遵循原则、协商对象等,还规范了政治协商成果运用及政治协商保障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协商工作链条,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保障了党的政治协商在工作过程中的闭环管理,真正使党的政治协商工作“有规可守、有序可遵”,这势必会推进各级党委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到“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中来。③13

(作者单位: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2023-08-18 王 赞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1624.html 1 从七个方面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