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启峰
平均每天接诊300多例患者,100多例住院治疗。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120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冲出楼道,救护车呼啸出动,指挥大屏前数据跳动,诊疗室里医生全神贯注……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时刻上演着生死时速。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
对于脑卒中患者,一分钟的延误意味着约190万个神经元正在死亡。
对于心脏病和意外伤害患者,一分钟的延误可能会造成阴阳两隔或肢体残疾。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先从急诊中心做起。周口市中心医院提出:一切从患者出发,提高急诊效率,全力建设一站式急诊综合救治大厅,竭尽全力将患者从发病呼救到实施抢救的时间缩到最短。急救没有“天花板”!
树立“上车即入院”理念。市中心医院救护车内配备多种急救设施与5G通信系统,从接到120电话起,骨干医生随行,对患者在车上就进行初步救治,同时将患者病历档案、心电监护、生化检测等数据通过5G网络,提前传到急诊中心监控大屏,及早启动院内急救系列举措,赢得黄金时间,力争做到入院即投入抢救。
实行“一章通救”制度。“先交钱,再看病”,很多医院都在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急诊来说,往往会遇到“没家属陪同、没带钱、没有效身份证明”的患者。对于他们,救治是一定的,但是当班医生却要层层请示,万一将来出现无人买单,总是一件麻烦事。市中心医院提出:急诊姓“急”,生命为重,其他万事皆可缓!对于急难危重患者,实行“一章通救”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给急诊医生放权,凭借当班医生盖的“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章,所有相关科室一路绿灯投入抢救。先救治、后收费!体制机制的革新,解除了急诊医生的束缚,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抢救效率明显提升。
整合资源,建设“一站式急诊综合救治大厅”。市中心医院把CT室、超声检查室、导管室、内镜室等集中配置在急诊中心,几乎涵盖所有能搬得动的检查设备,让患者查体不用来回奔波,就地一站快捷解决。配备最得力医技人才,充实急诊中心。率先在全院实现MDT(多学科诊疗法)应用,相关科室专家根据通知指令,第一时间来到急救中心会诊、抢救。让医生、设备动起来,围着患者转,把急救环节的迟滞部分吃光榨尽,时间多抢一分,患者健康保障就多一分。
理念的更新,带来急救效果的更进一步。在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有这样一例堪称教科书式的急救实战:
7月6日早上8点半,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接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周口人合医院的求助电话:一名38岁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男性患者急需ECMO治疗。
在急诊中心主任闫登峰的协调指挥下,急诊科ECMO团队成员火速集结携带ECMO机器、转运呼吸机等设备,仅用18分钟便到达兄弟医院。抢救过程中,患者反复多次室颤,并出现低血压休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精准合作,及时给予患者电除颤及抢救药物应用,仅用25分钟就完成了置管、预充到V-A ECMO成功转机。
患者生命体征回转,但心电图显示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需行冠脉状动造影及介入治疗。ECMO团队一边积极转运患者,一边与本院胸痛中心联系,制订血管介入治疗方案,做好接诊准备。市中心医院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心内科医生及时打通闭塞的右冠血管,病人被收入CCU病区进行进一步治疗。
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最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死亡边缘被拉回。
“改革前,从拨打120到院前急救、送达后医院办手续、跑上跑下做相关检查最后做手术,要经历多个环节。新的机制启动后,这一过程可以缩短半个小时甚至数小时,患者致死致残率显著下降。”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文昌院区急诊中心主管姜树志深有感触地说。
急救效率提升,人文关怀尽显,急诊中心受到就诊患者及家属的广泛称赞。闫登峰说,最近一段时间,急诊中心投诉率几乎为零,锦旗多得墙上都挂不下。其实他们不需要锦旗,每一例患者的转危为安,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奖励。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