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4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太康道中》:明代重臣王钝和他的故土太康

常全欣

城郭千年旧,村墟百战馀。

客途迷草径,民舍结茅庐。

野烧惊文雉,河冰带锦鱼。

莫轻伤往事,空惹泪沾裾。

——王钝《太康道中》

王钝是太康人,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官至浙江左布政使、户部尚书、山东巡抚。

从诗作内容来看,写的是:一座破旧的城池,战乱遗存的村落,官道两旁疯长的野草,躲过战乱生存下来的农民住在茅草屋里……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尚无资料可循,但从作者所见场景,可以推测有两个时间段。

一是写于元末战乱至明朝建立期间。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元代末年,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水旱和蝗疫,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们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战争不断。元大德九年(1305年),黄河决口于开封,水灌开封、太康、陈州,泛滥15年。元至元三年(1337年),陈人胡闰儿率众起义于信阳州,攻占汝南、陈州。1368年,朱元璋消灭元朝建立明朝。于两年前也就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进士及第、被委任山西省猗氏县知县的王钝,归隐太康故里,自号野庄,教书育人。这首诗极大可能写在其“待业”的这段时间。

二是写于告老还乡后的两年间。王钝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卸任山东巡抚。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刚刚结束,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淮以北鞠为茂草”,赤地千里,没有人烟。历经元朝灭国之战、靖难之役的王钝,辞官回归太康故里,可能“道中”成此诗。

无论是持续20多年的元末战乱,还是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百姓都深受其苦。据《周口地区志》记载,元皇庆元年(1312年),整个周口地区仅有人口48706人。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大移民来了。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讲述的就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周口地区人口激增到159379人。至于太康县,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有山西迁民来太康垦种,太康人口增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1760户、22199人。明初大移民,为后来中原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洪武十年(1377年),王钝应诏至南京,任礼部主客司主事、长沙府通判、福建左参议、福建右参政等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王钝迁升浙江左布政使,在浙江10年,修水利、办教育、减徭役,惩奸除弊、选贤任能,颇有政声,官员无不佩服,百姓无不感恩,明太祖当众盛赞他为“方岳之最”。王钝官至户部尚书,他常到各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排民忧,鼓励百姓多做善事、勤于耕织、饲养牲畜、种植树木。这一时期,山东百姓安居乐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永乐四年(1406年),王钝病故于太康,终年70岁。王钝墓位于太康县城东北高朗乡王坟村内,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钝为官后持身廉介,“以廉慎闻”。600年后的今天,太康人民对这位清官仍念念不忘,根据他的从政经历编排的越调《王钝》,成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②8

2023-09-04 常全欣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2900.html 1 《太康道中》:明代重臣王钝和他的故土太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