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第04版:特别报道 PDF版

“钢铁新城”正崛起

——沈丘县“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工作巡礼

周钢专用码头总体规划26个1000吨级泊位,计划总投资20亿元,设计年吞吐量近3000万吨。一期工程建设4个10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440万吨,于2022年12月建成运营。二期工程计划投资5亿元,占地390亩,建设7个1000吨级通用泊位和陆域铁水联运栈桥、堆场及生产辅助设施,岸线长600米,设计年吞吐量780万吨,可满足散货、件杂、集装箱等接卸需求。图为周钢专用码头。

河南凯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582.17万元,是国内领先的集安防监控、通讯网络、医疗器械等领域精密线缆连接组件集成制造高科技企业,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图为凯旺科技智能化生产区一角。

豫东金丝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位于沈丘县沙南产业集聚区,总占地面积600亩,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11个,各类自动化生产线61条。拥有金丝猴、馋嘴猴、悠氏三大品牌、六大品类2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1万吨。2022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5250万元。图为金丝猴生产车间一角。

晶鑫科技是集造纸工业用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环保、低碳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企业引进了世界领先的 16 米宽全自动剑杆织机、精密卷绕机等先进设备,每年可生产100万平方米优质工业用网和6万吨助剂染料,年产值5亿元,产品出口 53 个国家和地区。晶鑫科技计划2025年底发行上市。图为晶鑫科技智能化生产车间一角。

在城区建设上亿、隆鼎国贸、三里井等12处大型集购物、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商业集聚区,进一步服务“钢铁新城”建设,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图为位于快乐小镇的大型商超。

“钢铁新城”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涵盖钢铁产业园、电磁新材料产业园、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钢铁物流园等。周钢一期、周钢焦化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10亿元的宽厚板项目和总投资12.5亿元的电磁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中海博越电缆项目已签约落地,加速了千亿级钢铁产业集群形成,“钢铁新城”规划图正加速向施工图、实景图转变。图为“钢铁新城”鸟瞰图。 瑞茂通植物大豆蛋白加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大豆、豆粕、饲料等完整产业链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年产值约60亿元,实现税收约5亿元,为沈丘县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奠定基础。图为正在建设中的瑞茂通生产厂房。 泰燃科技位于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10亿元,每年可实现利税1亿元,带动就业350人,将进一步带动沈丘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在建项目泰燃科技厂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阳光零碳装备制造)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智能科技生产车间,风电变流器设备生产线,储能、风电产业链电器元件生产线,年产100万KWh储能Pack生产线。图为建设中的阳光新能源厂房。

记者  高洪驰  通讯员  董国俊  文/图

近年来,沈丘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工作要求,围绕“全国电磁新材料和宽厚板生产基地”发展定位,紧抓全省钢铁企业重组机遇,坚持“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战略不动摇,锚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1+10+2”工程,不断推动钢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全面开启沈丘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征程。

强化平台建设  推进集聚式发展

依托“五位一体”立体交通优势,高标准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的“钢铁新城”,沿沙颍河两岸规划布局钢铁产业园及钢铁产业拓展区、电磁新材料区、钢铁物流与精深加工区、船舶与临港制造产业园区、北部高品质生活居住区、沙颍河生态廊道与港口作业区七大功能片区。同时,紧盯食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形成“雁阵效应”,推进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港口物流园、聚酯网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入驻工业企业120家,其中,“四上企业”109家、上市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小巨人”企业1家,形成了区域协调、组团联动、集聚发展新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  引领高质量发展

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打出宏观政策“组合拳”,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构建全域科创新体系,出台《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创新“一企一方案”精准培育,“一对一指导”精准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搭建科技创新新平台,深化与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钢铁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电磁新材料研究中心、聚酯网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建成,累计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省级产业研究院2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厚植企业科创新动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企业诊断顾问制度,组建企业巡诊服务队,量身制订企业智能化改造方案,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6个,培育智能车间(工厂)3家、智能生产线48条,居全市第一位。

强化要素保障  助力加速度发展

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措施,盘活闲置工业用地771亩,盘活闲置厂房10.94万平方米,在盘活的闲置工业用地上建设标准化厂房48.71万平方米。常态化保持500亩工业用地储备,做到工业用地“需用即供”,确保了周钢二期宽厚板工程、凯旺科技等重点工业企业用地需求。坚持“财政保基本  发展靠融资”理念,按照“融、建、运、管、还”要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发区聚源投资公司实质性运转、国投集团完成市场化转型改制、城投公司完成AA主体信用评级,金融服务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开展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4000余亩,可为县财政增加收入8亿多元,有效解决了推动工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用足用好市“1+21”一揽子人才政策,2022年以来,累计成功引进创新团队6支、青年科技人才67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3余场次,新增企业用工6000余人,帮助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8316名,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

强化制度建设  推动项目落细落实

建立“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从跟踪洽谈到竣工投产,全程帮办、一抓到底。建立“四级会办”制度(项目服务团队、镇区主要负责同志、县挂钩领导、县主要领导),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层会办、层层落实,推动重大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快投产。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建设考评,对不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差、要素得不到保障的项目实行退出机制;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投资规模大、资源要素能够保障的项目,因推动不力造成项目建设滞后的,对分包领导进行通报,以严格的工作要求倒逼工作推进,弘扬“实”的作风、提升“干”的能力、争取“好”的成效。

目前,“钢铁新城”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周钢一期、周钢焦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周钢专用码头、长安东路建成通车(航),铁路专用线、沙河湾森林公园即将建成投用,沙颍河航道“四升三”项目、铁路专用线二期、沈丘港二期和港口物流园将尽快开工建设,一座绿色、智慧、便利的现代化“钢铁新城”美丽添彩画卷正徐徐展开。②5

2023-10-10 ——沈丘县“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工作巡礼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5239.html 1 “钢铁新城”正崛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