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洪驰 通讯员 董国俊 文/图
近年来,沈丘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工作要求,围绕“全国电磁新材料和宽厚板生产基地”发展定位,紧抓全省钢铁企业重组机遇,坚持“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战略不动摇,锚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1+10+2”工程,不断推动钢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全面开启沈丘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征程。
强化平台建设 推进集聚式发展
依托“五位一体”立体交通优势,高标准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的“钢铁新城”,沿沙颍河两岸规划布局钢铁产业园及钢铁产业拓展区、电磁新材料区、钢铁物流与精深加工区、船舶与临港制造产业园区、北部高品质生活居住区、沙颍河生态廊道与港口作业区七大功能片区。同时,紧盯食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形成“雁阵效应”,推进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港口物流园、聚酯网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入驻工业企业120家,其中,“四上企业”109家、上市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小巨人”企业1家,形成了区域协调、组团联动、集聚发展新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 引领高质量发展
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打出宏观政策“组合拳”,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构建全域科创新体系,出台《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创新“一企一方案”精准培育,“一对一指导”精准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搭建科技创新新平台,深化与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钢铁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电磁新材料研究中心、聚酯网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建成,累计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省级产业研究院2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厚植企业科创新动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企业诊断顾问制度,组建企业巡诊服务队,量身制订企业智能化改造方案,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6个,培育智能车间(工厂)3家、智能生产线48条,居全市第一位。
强化要素保障 助力加速度发展
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措施,盘活闲置工业用地771亩,盘活闲置厂房10.94万平方米,在盘活的闲置工业用地上建设标准化厂房48.71万平方米。常态化保持500亩工业用地储备,做到工业用地“需用即供”,确保了周钢二期宽厚板工程、凯旺科技等重点工业企业用地需求。坚持“财政保基本 发展靠融资”理念,按照“融、建、运、管、还”要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发区聚源投资公司实质性运转、国投集团完成市场化转型改制、城投公司完成AA主体信用评级,金融服务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开展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4000余亩,可为县财政增加收入8亿多元,有效解决了推动工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用足用好市“1+21”一揽子人才政策,2022年以来,累计成功引进创新团队6支、青年科技人才67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3余场次,新增企业用工6000余人,帮助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8316名,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
强化制度建设 推动项目落细落实
建立“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从跟踪洽谈到竣工投产,全程帮办、一抓到底。建立“四级会办”制度(项目服务团队、镇区主要负责同志、县挂钩领导、县主要领导),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层会办、层层落实,推动重大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快投产。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建设考评,对不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差、要素得不到保障的项目实行退出机制;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投资规模大、资源要素能够保障的项目,因推动不力造成项目建设滞后的,对分包领导进行通报,以严格的工作要求倒逼工作推进,弘扬“实”的作风、提升“干”的能力、争取“好”的成效。
目前,“钢铁新城”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周钢一期、周钢焦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周钢专用码头、长安东路建成通车(航),铁路专用线、沙河湾森林公园即将建成投用,沙颍河航道“四升三”项目、铁路专用线二期、沈丘港二期和港口物流园将尽快开工建设,一座绿色、智慧、便利的现代化“钢铁新城”美丽添彩画卷正徐徐展开。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