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后记

张华中

读惯了《诗经》,看多了《汉赋》,一下子弄出个白话体的《弦歌余韵》来,一下子让人转不过弯来。原因是拙著《陈风大雅》问世后,不断有人诘我:“搞这些艰涩难懂的东西干啥?让人整不明白。”惊愕之余,扪心自问。是呀!浮躁的社会滋生浮躁的人生和浮躁的阅读方式,微信、快手、抖音、美篇等新媒体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加以碎片化,然后以快餐的方式传递,传播躁动不安的心绪和语境。以前那史诗般的、典雅的、贵族气质的叙事方式被人放在图书馆,或用以装点门面的书架上,与蛛网、尘埃一起呓语。在这人人都是编剧、导演和主持人的当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自慰式泛众文化的兴起,不知是欣喜还是悲哀?是进步还是无奈?这种现象,骑青牛的老聃怎么看?“绝粮七日,弦歌不辍”的孔老夫子怎么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诸子百家怎么看?故宫屋脊上的奇兽怎么看?兽上蹲着的老鸦又怎么看?我深深地感到,快餐只能是快慰,不能成为觉悟和安抚。

当四月的风和着二两老酒揉碎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后,心扉突然大开,心境也豁然开朗起来。想起先祖张打油来,诗虽粗俗,却也诙谐,让人至今仍津津乐道。尤其是《牛山四十屁》中的“爬得桩柴打得桩,寺炉煨粥又煨汤。饱而且暖清闲极,胜似天尊老玉皇”“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遂感到惬意、爽快,虽词粗语俚但又传神达意。又读了宋人茶陵郁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和道济(济公)的“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受到启发,知道古人不仅有“雅”的表现形式,更有充盈市井味的“俗”的抒情方法。于是我以四句六言为体式,略带打油趣味,直白幽默,口语化又含点人生哲理,这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六言体”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也算是继承先祖的“衣钵”了。写写停停,增增减减,勉强凑足180首,强为之名曰《弦歌余韵》。

当我们吃腻了山珍海味、东坡肘子之后,偶尔夹几片洋葱、几粒泡菜、几瓣大蒜,会感到爽口、解腻。虽气味浓烈,人们也能忍受,相视一笑中,皆可释怀,不显尴尬。这本《弦歌余韵》,正如洋葱、大蒜之类,细嚼之后,还是能留下点味道的。人们看后,如何笑,如何哭,如何嗔,如何骂,这些都与我无关,与风月节令更无关。

再次感谢米学军先生放下教授身架,为我写序,锦上添花。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继先生为诗集题名。感谢青年才俊冯剑星先生从文字、设计、统筹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②8

2023-11-13 张华中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8142.html 1 后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