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为 有 暖 流 汩 汩 来

——探访周口集中供暖施工现场

周口集中供暖首站。

□记者 张猛 孙靖 李龙周 文/图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集中供暖项目作为我市的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无不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

市长吉建军在调研集中供暖管网建设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工程进度,补齐短板弱项,用实际行动回应民生关切,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实办好,确保人民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近日,记者就市民较为关心的几个施工关键节点,进行了实地探访,下面请跟随记者脚步,一起看看暖气管道是怎么从沙颍河底穿过的,又是怎么从周口大道转盘下错综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寻找“出路”的,建设者是怎样在“夹缝”里安装集中供暖系统“心脏”的。

场景一

河床下7米处,暖气管网穿过沙颍河:与流沙赛跑的地下管廊

11月24日,风已经有了冬天的味道,沙颍河河面波光粼粼,通江达海的货轮发出阵阵汽笛声,透过船下流淌的河水是不知沉积了多少年月的深河泥沙。河床下7米处便是周口集中供暖管网的“大动脉”——直径为2米的地下管廊。

管网过沙颍河工程,是集中供暖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是打通沙颍河两岸热力输送的重要枢纽。该项目地处周口大道桥西侧,南北贯穿沙颍河,总施工长度248米。“在河底下穿管,就是在与流沙赛跑,必须争分夺秒。”有着多年地下管廊建设经验的周口集中供暖暖气管网过沙颍河工程相关技术负责人说。

沙颍河孕育了周口,成就了周口,是周口人的母亲河。300多米宽的河道,行人从桥上步行用不了两分钟就能跨过,而要从河床下7米处顶着流沙,打通一条温暖两岸人民的供暖管道可真需花上一番功夫。周口集中供暖管网过沙颍河工程,采用的是成熟的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在地下15.5米深处(河床下7米深处),用液压机将直径为2米的外套管以每小时3米的顶管速度往前推进。“就是要在南北两岸分别打上近20米深的作业井和接收井,从作业井把管子一点一点地顶过去。”施工人员说,沙颍河河床下流沙层厚、伴有砂浆且时刻涌动,管廊外的套管每前进一厘米就要及时将内管顶进去,稍不留神泥沙就会灌入,影响施工进度。

在周口大道桥下,推开施工现场与外界隔开的铁皮大门,机器的轰鸣声与铁锤的敲打声混在一起,让人格外提神,不敢有半点马虎,刺眼的焊花让人更加清醒。

顺着施工道路往下走便是一个方形、约20米深的作业井,100平方米的作业平台上,几位施工人员默契地配合着,借助机器的力量将黑色的大铁管往能挤出水的土层里推。顺着刚好容下一个人的钢筋甬梯,记者小心地从井口下到井底。脚踩的竹排下泥沙流动,身旁两个直径为2米的大孔散发着来自沙颍河底部的热量。这两个大孔像是沙颍河的鼻子,也仿佛是它圆圆的眼睛,细嗅着三川大地的气息,观赏着周口的云卷云舒。

从井底向上望去,天空被四周的混凝土框得方方正正,想与外面联系,除了手机外就是从上面甩下的两根绳子和焊接在井壁上的钢筋甬梯。两根绳子,一根细绳是给井下的工人提水用的,另一根挂在吊机上的钢索绳是运输材料的,方井之下格外繁忙。“我们是两班倒,一班最少要干四五个小时。”在井底作业的工人说,从上面到井底要爬十分钟左右的梯子,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工人们下来一趟就要坚持到下一班工人上工。采访时记者留意到,现场施工作业的工人身上不仅有从管道里带出来的泥沙味,还有一股膏药味。采访结束后,记者重新爬上唯一能从井底上去的甬梯,在中间唯一能喘口气的小平台上,记者听到,铁锤敲打管廊的声音从沙颍河深处传来,仿佛是它对周口供暖事业的加油和对周口城市发展的祝福。

据了解,目前,周口大道桥下的地下管廊外套管廊已经贯通,和它平行的中州大道桥下的管廊也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中,当管廊内管里的最后一朵焊花落下时,连通沙颍河两岸的供暖“动脉”将全部贯通。

场景二

暖气管网巧过周口大道交通环岛:乱阵之中寻“出路”

“没想到这下面那么复杂,管线那么多。”11月26日,周口集中供暖主管网周口大道与文昌大道交会处施工段现场工人感叹道。

周口集中供暖主管网周口大道与文昌大道交会处施工段,地下施工环境错综复杂,既有洼冲沟暗渠穿路而过,又有雨污水管、通信光缆等多条管网纵横交错,这给集中供暖主管网铺设施工带来很大难度。为避免对其他管网造成破坏,相对庞大的供暖主管需要和其他管网“躲猫猫”。施工单位克服困难,采取人工顶管施工作业,工人们一铲一铲地进行探索式挖掘,耗时20多天挖通70多米的地下管网通道。

“正常情况下一两个星期就能把管道铺设好,但这个地方相当复杂,城市建设中该有的地下管网这都有,施工难度非常大,一不小心就会漏水,一漏水就没法施工,要么堵漏、排水,要么重新制订方案,重新挖,导致这段的施工工期不得已延长了。”该施工段的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他的通讯录里最少有20个工地“水鬼”的电话号码。

周口大道与文昌大道交会处,路面上是见证着周口发展的交通环岛,路面下有洼冲沟的箱涵,车到这需要绕一下路面环岛,同样,地下管网来到这里也要绕一下才能顺利通过。由于城市发展迅速,经过这个关键节点的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多。雨污水管、高压电缆、通讯电缆、天然气管道等在此汇聚,相当“热闹”。庞大的供暖管道要想与这些管网“和平相处”,顺利通过,必须放弃机器作业,采用人工的办法,一锨一铲、小心谨慎地进行探索式挖掘。

“探测仪只能探到地下5米的管线,我们的供暖管道需要避开洼冲沟,所以要埋在地下8.5米以下的位置,才能确保顺利通过。”施工人员向记者解释,8.5米以下,在周口这片三川交汇的土地上,意味着已经碰到了含水层,铺设每一节管道都不容易。

经过20多天的鏖战,该施工段的供暖管道基本铺设完毕,这个“大个子”,挤过了身旁“小个头”管网,已从洼冲沟底摸了出来。不久后,这里的路面将恢复原貌,再从此经过时,你一定能感受到供暖管道带来的温暖。

场景三

周口集中供暖首站:夹缝之中装“心脏”

“我们这个地方的主要问题就是可供施工作业的区域非常小,大型吊机等施工设备无法进场作业……”11月28日,在位于商水县的集中供暖系统首站,正在为集中供暖系统装“心脏”的施工人员对记者说,他们要在电厂厂房与电厂冷却塔之间的“夹缝”中把集中供暖系统的“心脏”准确无误地安装到位。

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电厂厂房与电厂冷却塔之间约2000平方米的区域,是集中供暖首站的建设区域。2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场地的七分之二,足够建两三个比较漂亮的农家庭院,而要建一个可满足300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需求的供暖系统首站,显然地方有点狭小。“空间狭小,大型作业设备进不了场,为施工增加了难度。”施工人员说。

“一共2000平方米的地方,除去占地500平方米的供水站和1000平方米的集中供暖首站主体,基本上没有空间了。”施工人员向记者介绍,为了尽早满足居民供暖需求,使供暖首站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他们组织了150多名工人,三班倒,昼夜不停干,将本需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用不到半年的时间,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好。

集中供暖首站是周口集中供暖“热”的源头,是整个集中供暖系统的“心脏”。“我们的集中供暖首站设计标准足以满足周口市区、商水县城区居民的用暖需求,4台容积式换热器和4台热循环泵相当于‘心脏’的‘心室’和‘心房’,为整个集中供暖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我市集中供暖采用的是绿色清洁的电厂发电的余热,加热不用火,用来自电厂约350℃的蒸汽,给处理过的软水进行加热,将所需软水加热至120℃左右流入主管网,再从主管网进入支管网,中途经过各级换热站,用板式换热器,将水温控制在50℃左右。

“目前,集中供暖首站正通过电厂的加热器进行供暖,可满足商水主城区、周口市区2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需求。”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眼下,集中供暖首站已开始对周口市区已完工的供暖主管网陆续开展冲洗、循环升温等工作,为后续供暖运营做好准备。供暖首站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后,大约可满足20万户家庭和多数机关单位冬季采暖需求。

一位参与我市集中供暖建设、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资深专家感慨道:“在大城市搞这么大的市政工程起码也得两三年。周口在缺少前期规划的前提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按时间节点强力推进工程进度,彰显了周口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②11

2023-11-30 ——探访周口集中供暖施工现场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9388.html 1 为 有 暖 流 汩 汩 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