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用爱心点燃生命之光

——记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周口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俊英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人才强市战略,以崇高的事业感召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在全社会营造爱才、重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为激励更多人学习专家人才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默默耕耘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周口日报社与市委人才办特推出“智汇三川”人才风采录,集中展示各行业领域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不断发挥人才的带动力、凝聚力、竞争力,让光彩熠熠的“人才名片”在三川大地深深扎根、结出硕果。

□记者 杜林波

一个人若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此奋斗一生,哪怕这条路崎岖坎坷、充满荆棘,内心也是充实且幸福的。对于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周口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俊英来说,医学就是他的热爱,就是他会穷尽一生奔赴的方向。 

无悔选择,心怀桑梓反哺家乡 

刘俊英201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面对各高校及知名医院抛出的橄榄枝以及开出优渥的条件,是投身崭新的舞台,还是回到家乡给父老作出贡献?刘俊英做出了一个让不少同仁愕然的选择: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养育他的老家周口,他下定决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病痛,为家乡的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回到家乡以来,他陆续担任了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医务科副科长、科教科科长,主持开展了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腹水浓缩回输系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套扎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癌的射频消融术、超声内镜诊断、乙肝耐药位点检测和丙肝基因分型等诊疗技术,填补了周口市的空白,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为全市消化内科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让周口的老百姓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家级水平诊疗。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当我披上白衣,就要承担医生的责任,树立对患者负责的信念。”这是刘俊英一直以来的质朴情怀。  

冲锋“疫”线,关键时刻彰显担当

一名党员,一名医者,要有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

新冠疫情发生后,刘俊英临危受命、不负重托,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他被周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抽调至周口市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省级专家组,累计参与76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333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会诊、确诊和救治工作,为全市疫情常态化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8月,他带领周口援商丘核酸检测队501名队员奔赴商丘负责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13个核酸采集点、35万多居民的核酸采集工作。经过6个昼夜奋战,他带领队员们完成了418395人次的定点集中采集任务,还带领队员在25分钟内两次上演“生死急救”,其先进事迹被《周口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2022年防汛救灾期间,刘俊英被委任为紧急医疗救援队队长,奋战在扶沟受灾群众安置点,他带领队员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圆满完成了安置点群众的医疗保障和救援任务。

白衣执甲,无悔选择。一次次逆向而行,一次次火线洗礼,让刘俊英真正认识了自己职业的价值。

初心如磐,为民服务时刻在线

情系百姓健康,济世基层疾患。刘俊英累计外出义诊107次,让老百姓不出门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开展公益讲座38场次,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提升百姓健康素养。组织专家团队历时18个月,对全市基层医务人员累计培训24136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急危重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合理分诊能力。无论是在临床一线,还是在行政后勤岗位,他总是能带头工作,他经常独自加班至深夜,每天早上6点就早早地到医院查看病人。

作为河南省肝衰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口市肝脏疾病研究所和周口市消化系统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俊英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主持立项并开展省部级项目2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3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主编《实用消化内科疾病诊疗精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等;主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他成为享受河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医学领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

“我不是一个人,我身后是一个团队。”谈及未来,刘俊英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们的健康事业,我将奋斗不止。”②6

2023-12-12 ——记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周口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俊英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0221.html 1 用爱心点燃生命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