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韩达生:铁骨忠魂多壮志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韩达生烈士。

图①为杞县水东烈士陵园内的韩达生烈士纪念碑亭。

图②为“达生县印”。1944年8月,在杞县、通许、陈留三县接合部,我党建立了中共达生县委和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

这是一副特别的对联——

上联:被捕坐牢家常便饭

下联:砍头枪毙告老还家

横批:革命到底

对联的作者是著名烈士韩达生,创作于民族危亡之际,表达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韩达生,1905年出生于开封杞县,17岁参加革命,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壮烈殉国。

他领导河南早期青年运动,参与发动著名的豫东农民武装起义。他是洛宁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播火者,是坚持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抗战的领导人。

他用36年的短暂岁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也在亲友、战友、后人中,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为啥回家 我要革命

1922年,韩达生进入开封第二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大量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并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1925年3月,韩达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被党组织派回杞县从事革命工作。20岁的韩达生,从此告别了学生时代,成为职业革命家。

1926年2月,学校已开学,韩达生突然回家。母亲很长时间未见儿子了,嘘寒问暖一阵后,又惊讶地问:“你不在开封上学,为什么回家?”他答:“为革命。”当时,他的母亲还不大懂得革命,就气愤地说:“你父亲患病,我领着你几个弟弟妹妹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你不好好上学,为啥又革命哩?!”慈祥的母亲急得眼泪掉下来。

韩达生自幼是母亲眼中的好孩子,从来没有惹过母亲生气。今天刚一到家,就发生这样的事,他一时也不知说什么才好。

家中景况,韩达生一清二楚。但是,要干革命,他只能先割舍自身的利益。他坐下来,耐心地给母亲讲解革命道理,列举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事实,分析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原因。他的母亲听后,沉思一会儿说:“好!那就干革命吧!”其实,对于儿子说的一番大道理,母亲也是似懂非懂。只不过,她相信儿子愿意做的事没错。

有了母亲的支持,韩达生下午就把几位朋友领到家里,并让他们在后院北屋住下。这些人中,有中共豫陕区委委员萧人鹄,中共杞县地委书记王克新和地委委员张海峰、吴芝圃。这时,韩达生家便成了中共杞县地委所在地。

韩达生,原名韩德荫。为了革命斗争需要,回到家乡后,一同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给他起名“家干”,意为国家干练、栋梁之才。

一人领头 全家革命

韩达生给家人讲革命道理,动员全家人支持革命工作。妻子孟维新以走娘家为名,到城内探听消息、传送情报,还负责住在家里的同志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保管文件。弟弟韩德兴10多岁时,经常被韩达生派到外面了解情况,到各处送信。大妹韩德健刚结婚,腰里藏着短枪子弹,伪装成孕妇,送到乡里的农民武装组织那里。

作为一家之主的母亲,对革命很负责任,精心掩护着中共杞县地委机关。她经常带着女儿韩德贞坐在堂屋外,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留意外面的动静。反动军警一来,母亲就大声问:“啥事呀!找谁呀!”后院的人听到后,迅速从后门撤出。军警搜查韩家3次,都没有抓到人。有一次,军警在后院搜出一台油印机,便厉声地问:“人哪里去了?”母亲从容地说:“那是几个在这里读书的学生用的。我不知道他们都上哪里去了。”军警还威胁要她交出枪支。母亲说:“我是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有枪支。”军警无可奈何地走了。

从1926年2月,韩家成为中共杞县地委机关驻地,到1927年、1928年,韩家又是党、团临时河南省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在白色恐怖下,革命处于低潮,地下党组织遭到连续破坏之际,韩家成为中共党组织最安全的藏身地。为了革命,一家人将个人生死和家庭安危置之度外。

在韩达生引领下,这个曾经的封建家庭,成为坚定的、彻底的革命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在韩家掩护下从事革命的多位老革命、老同志撰写回忆录时,尊称韩达生的母亲为革命的老妈妈,对韩家冒着杀身灭门的危险支持革命表达了无限敬佩和感激之情。

潜伏地下 危机重重

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春,韩达生协助萧人鹄、吴芝圃等领导杞县一万多名农民参加武装起义。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豫东农民运动遭受挫折,韩达生被迫转入地下秘密活动,任共青团河南省委秘书长。

在国民党反动派实施的白色恐怖下, 韩达生不得不隐姓改名。为表达坚强勇毅、坚持到底的决心,他改名“毅夫”。在开封,他以做小生意为名,同妻子一起掩护党、团省委机关,白天应付敌特军警的搜查追踪;深更半夜复写文件,用米汁、白矾水密写指示,不知疲倦地工作。敌人非常嚣张,四处捕捉共产党人,韩达生成为敌人抓捕的主要目标。

1928年12月的一天,韩达生被敌人追踪。最危险的时刻,他沉着冷静,趁黄昏抱着孩子走出家门,发现还有一份文件没有带出,便放下孩子,立即返回去取。刚从屋里将文件取出,邻居便告诉他,敌特军警已包围了他的住宅。他便翻几道墙跑出,连夜离开了开封。

此后,韩达生先后在信阳、偃师等地进行革命工作。

韩达生的妻子孟维新晚年对外孙讲:“搞地下工作的时候,我和你姥爷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那时候,你们的妈妈才出生不久。为了安全,我们把党的机密文件藏在你们妈妈的衣服里,抱着她送文件。敌人哪里会知道文件藏在小孩儿身上呢?”

白色恐怖 狱中斗争

投身革命以来,韩达生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但有一段时间,他心中非常郁闷。

当时,河南的许多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立志献身革命的韩达生在基层开展工作,一直和上级党组织联系不上,就像没有娘的孩子。1933年夏,韩达生和吴芝圃一同去上海找党组织。

1934年春,韩达生终于找到了党组织。但不久,他在上海四川北路住的旅馆遭到特务搜查,因被查出有革命书籍被捕,关押在上海警备司令部。审讯中,韩达生遭受了老虎凳、压杠子等酷刑,始终威武不屈。敌人摧残他的肉体,仍得不到想要的口供,后来便把他送到苏州反省院监禁。敌人要他发表声明,他仅以普通群众身份声明自己冤枉。因查不出实据,1935年1月,韩达生被释放。从被捕到出狱,韩达生在上海监狱经受了一年的折磨。

赋诗改名 昂首前行

出狱后,韩达生辗转回到老家。时值漫天大雪,朔风凛冽,韩达生身着单衣,推开家门。一家老小终于团聚了。为筹资营救韩达生,家人把城里的房子、几块好地都卖了。

一年的牢狱生活,使韩达生的身体极度虚弱,但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了。回想狱中的斗争,展望明天,他痛快淋漓地写诗一首:

羁旅春申整一年,埋头哲史穷钻研。

理论实践本为一,从此敢不再加鞭。

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活,竟成为一个革命者昂首前行的“加油站”。

时值春节,韩达生又亲拟一副对联——

上联:旧世界打破个彻底

下联:新世界创造得光明

他将对联悬挂于室内,以此鞭策自己。

此时,他改名为“达生”,即“通达人生”之意。他要为打破旧世界,为创建新中国而生活、战斗。

从“家干”“毅夫”到“达生”,这些名字都饱含着一位职业革命者“从此敢不再加鞭”的自觉和信心。

韩达生到家不久,不顾身体虚弱,就积极找党组织要求恢复工作。经党组织介绍,他先后到辉县、宜阳县教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洛宁县委(中心县委、地委)书记,领导这一带的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韩达生在洛宁一带先后举办多种形式的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

临危受命 发展壮大

1939年秋,韩达生受党组织派遣,到豫皖苏根据地工作,受到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参谋长张震和政治部主任吴芝圃热烈欢迎。在政治部工作学习一个月后,韩达生被任命为睢杞太特(地)委书记。此时,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原来,这年8月初,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在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对那里的抗日军民情绪影响很大,党、政、军失去统一领导。我抗日部队不能和敌人正面交锋,只得昼伏夜出开展游击。而日伪军乘机扫荡,妄图消灭抗日武装。国民党反动派也越过新黄河,进攻抗日军民,企图把我军挤走。根据地军民热切盼望上级派来一位坚强的领导者。

1939年11月,豫东平原,千里萧疏,白骨露野。一位头戴毡帽、身穿短袄、腰缠束带,商贩模样的人,推着一辆独轮车,冒着寒风,踏着冰雪,行走在乡村田野。他,就是肩负重任的韩达生。

韩达生来到睢杞太根据地,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一个县一个县地恢复党组织和交通站,一个县一个县地组建抗日武装。韩达生把各县的抗日队伍统一组建为独立团并兼任政委,领导部队狠狠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经过深入工作,群众抗日情绪高涨,青年农民纷纷报名参军,独立团发展到近2000人。

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拂晓报》发表《坚持豫东敌后抗战的睢杞太独立团》。此文写道,“由于党的领导正确”,独立团“从成立到现在为止,平均每三天战斗一次……在豫东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当独立团主力被调往豫皖苏边区时,睢杞太抗战局面依然困难,但韩达生顾全大局,坚决服从党的决定。

艰苦岁月 信仰铮铮

为了壮大抗日武装力量,韩达生等地委机关干部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发动群众参军参战。

在残酷的斗争中,地委书记韩达生经常变换身份。他有时是小商贩,推着独轮车或挑着货郎担,走乡串户;有时是教书先生,身着长袍、头戴礼帽,往来于城乡之间,组织抗日活动。他没有固定的住处,天当房,地当床,走到哪里,就和当地群众一起吃住。寒冬腊月,他在地上撒把麦秸就睡觉。没有粮食吃,他就嚼红薯片、花生饼充饥。

一天,他顶着北风,踏着冰雪,从杞县赶往睢县。途中,他突然发现前面村里有鬼子、汉奸驻扎,无法通过。他停下来想办法,抬头看见地上有丢弃的空点心盒,便急忙拾起装些土坷垃封好,拎在手里装作走亲戚的样子骗过敌人,绕道祁楼村来到妹妹家。

见到久违的哥哥,妹妹非常惊喜。看到他人瘦了、脸冻得发青、手也冻烂了,妹妹就烧水给他洗脚。当他脱下烂袜子时,妹妹发现他脚上冻裂有一扁指宽的口子,难过得哭了起来,非留他住下歇几天不可。他却坦然地说:“ 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我们就不会受罪了。”

吃过饭,韩达生婉言谢绝妹妹一家人的盛情挽留,拎起“点心”盒,消失在漫天风雪中。望着哥哥模糊的身影,妹妹只好默默地为他祈求平安。

革命不歇 告慰母亲

一天,韩达生突然接到口信:母亲病故。他强忍悲痛,安排好工作,迅即往家里赶。一路上,想起这么多年,自己没能照顾母亲,倒是母亲深明大义,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想到斗争正处在艰难时刻,母亲没看到胜利就去世了……韩达生更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回到家,他痛心地哭了好长时间。几位本家叔叔围上来劝他说:“你母亲去世,你父亲患病顾不住自己,孟维新领着你小妹妹和三个孩子,咋过哩?你不要出去了,照顾照顾家吧!”韩达生只“嗯”了一声,什么也没说。叔叔们看他没有留在家里的意思,就叫家里人盯着他,不许他外出。

第二天早上,韩达生背着妻子写了一张纸条:这些年来,你随我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功德。我何不想在家夫妻朝夕相伴,儿女绕膝,享天伦之乐,早晚孝敬高堂,尽人子之责。但是,我现在有更重要的任务……

在桌子上放好纸条,他趁爱人做早饭时,从后院跳墙走了。

为了告慰母亲,为了天下更多的母亲,韩达生又投身抗日洪流中。

两次被捕 赤子忠魂

1941年2月23日,韩达生在睢县、太康县交界的葛庄一带,动员群众起来抗日时,突然被日寇和睢县伪警备队500多人包围。战斗中,韩达生被俘。被俘前,他将身边的文件全部销毁。面对敌人,他自称是做小生意的。不管他怎么解释,敌人还是把他关进了监狱。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妻子孟维新又托人作保,韩达生才被释放。

被捕关押十多天,韩达生被折磨得面容憔悴、虚弱不堪。组织上安排韩达生回家休息养伤。回到家,他向久病卧床的老父亲请安,把妻子、儿女叫到一起询问一番。

这时,韩达生的大儿子10多岁了。从记事起,这是他第二次见到父亲韩达生。此刻,韩达生身穿旧棉衣,头发、胡子都很长。他非常乐意地陪父亲上街理发、洗澡。

韩达生此次脱险回家,一家老小都希望他能多住些日子,好好恢复健康。但第二天,韩达生就走了,重新投入战斗。一家人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是诀别。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这一年4月,盘踞在新黄河西岸的国民党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发动袭击。4月17日夜,韩达生在组织突围中又被捕了。敌人将韩达生等被俘人员送到新黄河西漯河关押,后又送到郾城监狱。这时,他已被折磨得不像样了。在狱中,他组织战友进行斗争,设法使战友获得释放。敌人百般拷打,但始终得不到他的任何口供。5月的一天,韩达生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敌人将他的尸体装入麻袋,坠上石头,投入扶沟一带的黄河中。

牺牲时,韩达生年仅36岁,至今忠骨难寻。

虎口营救 家人脱险

韩达生牺牲了,敌人仍不罢休。他们要对韩家斩草除根,四处追杀抓捕韩达生的妻子、儿女。

1942年初夏,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及政治部主任吴芝圃指示,一定要设法营救韩达生烈士的家属。组织上派了一位王姓交通员全程负责此事。然而,从重重包围的敌占区救出韩达生的妻儿,再送到泗洪县半城镇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路途遥远,关卡重重,谈何容易?

2018年“七一”建党节前夕,韩达生的大儿子、年届九旬的韩远道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们一家人虎口脱险的经历。

交通员与地下党组织配合,悄悄把他们一家人从敌占区接出来,乘坐一辆马车去火车站时,被敌人截住。敌人检查一番,虽没有发现破绽,但不准他们前行。他们只能原路返回。

第二天,交通员想了个办法,给马车装上篷子,两头用棉被封得严严实实。每个人都打扮一番,一副新媳妇回娘家的样子。交通员特意教他们兄妹几个怎么应对敌人的盘问。一家人终于穿越几个哨卡到达火车站,搭上了去徐州的火车。到徐州刚下火车,不知道因为什么,一家人就被几个日本鬼子用枪逼着押进一个大房间。他们以为这次凶多吉少了。

孟维新心里已经盘算好,一定要让孩子们脱身,哪怕自己死了,也要给烈士留条根。

交通员沉着冷静,安排说跟着他走、见机行事。进到房间,日寇盘问、搜查几遍,还单独恫吓几个孩子。大家用早已定好的理由应付。日寇折腾半天,最终将他们放行。大家辗转一番,又乘上开往宿州的火车。

从宿州到泗洪县半城镇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要经过一段敌人把守很严的区域。如何顺利过去,又一次成了大家的难题。

韩远道回忆说,自己的母亲也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与交通员反复研究后,孟维新果断决定,不走僻静小道,直接从城内通过,以免被小路上巡逻的敌人堵住引起怀疑。于是,一行人大摇大摆地出入城门,遇到找麻烦的哨兵打点一下就过去了。几天后,大家来到一个渡口,河对岸就是新四军驻地了。每个人都很兴奋,但不敢大意。这里的敌人把守很严,敌船在河面上来回巡逻。趁着夜色,一家人悄悄穿过偏僻的小路,来到一个只有几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当地地下党员为他们找到了一只小船,大家拼命划船到了河对岸,看到穿着灰色军装、和蔼可亲的新四军战士,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在新四军四师师部,师首长接见了大家。直到这时,一路护送的交通员才松了一口气。他如释重负地点燃一支烟,微笑着说:“我们终于平安到家了。”

韩远道在回忆录中写道:至今让人内疚的是,一路上舍身护送的交通员,我们只知道他姓王,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根据地无数交通员中的一员,就像我父亲一样,为了抗战的胜利出生入死。

血沃中原 英名长存

韩达生牺牲,睢杞太地区广大军民无不为失去一位好领导而悲痛。为了纪念他,1944年8月,我党在杞县、通许、陈留三县接合部,建立以“达生”命名的中共达生县委和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年底,豫东全部解放,达生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归属原县建制管理。

韩达生一家人虎口脱险后,党组织将韩达生的子女送到部队。他们穿上军装,像父亲一样成为新四军战士,继续着革命事业。

韩达生的爱人孟维新,从一个识字不多的家庭妇女,成为革命的支持者、追随者、参与者,是与丈夫的启发、影响分不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没有因为自己的革命经历和贡献向组织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只是默默地享受国家发的烈士家属抚恤金。当国家经济遭受困难时,她还曾提出不要烈士家属抚恤金。

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水东烈士陵园。1990年以来,张震上将、张爱萍上将为纪念韩达生烈士相继题词。1997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专款,在杞县水东烈士陵园,为韩达生烈士修墓、立碑、建亭。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揭碑和纪念仪式。

2009年,韩达生烈士成为河南 6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韩达生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死犹荣,永垂不朽。

英雄虽逝,但他铁骨忠魂的战斗故事令人肃然起敬,他忠诚为党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来人……②15

2023-12-13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0340.html 1 韩达生:铁骨忠魂多壮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