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松 通讯员 史斌) 眼下正是传统手工粉条加工的黄金季节,近日,记者在郸城县李寨村看到,村民们将一杆杆粉条错落有致地摆在晾晒架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李寨村李更新的粉条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和面、漏粉、过水晾晒,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就搭满了架子。
近年来,汲冢镇李寨村以手工粉条加工为抓手,不断推动红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扩大品牌效应,带领当地村民走上粉条加工致富路。
“我家加工粉条已经五六十年了。我自幼跟随父亲学艺。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拉着红薯到我这里来加工,一天最多可以加工6000多斤粉条,加工一斤粉条利润1.5元,每天收入9000元以上。”李寨村“粉条大王”李更新说。
“我们村现有红薯加工车间3个,用工人数60人左右,每人每天都有二三百块钱的收入。从红薯收获季到过年,每个工人可以增加一万多元钱的收入。”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