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刻刀锋下立千仞 金戈铁马传神意

陈奕兵

在准备“无声的呐喊——鲁迅与版画”展文物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郑野夫的旧照,总觉得他眼神中透着一股锐气。在鉴赏了其版画作品后,好像这股锐不可当的气魄在一幅幅版画作品中更为凸显。

郑野夫(1909年-1973年),浙江乐清人,是一名版画家,原名郑毓英,笔名野夫(EF)、未名(明)、新潮等。郑野夫的一生历经时局动荡、社会百态,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变革。正是这些,造就了一位充满生命力的抗战版画家。

本次展览即将展出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太平时势的农村生活》和《受了最名誉的伤》三幅作品让我记忆犹新,版画中坚毅的线条及栩栩如生的画面能让我体会到野夫心中流淌的真情实感。

《没有祖国的孩子》是东北作家舒群一篇同名短篇小说中的插图。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果里因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失去了祖国和家园,他的父亲因带领工人到总督府进行斗争而被残忍杀害,母亲希望果里不要再过这样悲惨的生活,让他逃亡到中国东北寻找自由之路。这幅版画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绘中国战场和中国人的悲惨处境,但是却通过朝鲜孩子果里的遭遇,以异国少年为镜,映射出了郑野夫观照祖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命运,同时也让人从画面中看出了野夫内心深处流露出的炙热与爱国之情。

郑野夫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所见所闻在作品中表现得十分贴切,不论是农忙场景,还是战争中保家卫国的战士,又或是饱受苦难的人民,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平时势的农村生活》这幅作品展现了没有硝烟战火的农忙景象。在《受了最名誉的伤》这幅作品中,两名身受重伤的战士,一人手缚绷带,一人失去了右腿,但是依然走出了坚定的步伐,他们眼神里透出坚毅,这些伤成为他们的勋章。野夫在作品中刻画了旧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抗战时期前线将士的神态。他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将线条感和生动的场面融入独有的艺术风格,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让人觉得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记录者。

1929年,郑野夫在人生选择中走向一条别样的艺术道路,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木刻创作。同年,鲁迅先生与柔石、崔真吾、王方仁等人组织了“朝花社”,出版了木刻画册《艺苑朝华》。这本画册给正在学习木刻版画的野夫带来很大影响,无论是创作还是内容,抑或是线条雕刻的技法,他的作品都表现得酣畅淋漓或是慷慨激昂。我认为这些成就离不开鲁迅先生对当时一众青年版画创作者的启迪。“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这是鲁迅先生在1932年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中,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新兴的现实主义木刻艺术的比喻,而青年时期的野夫则被鲁迅先生演讲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深深打动。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将炮的怒吼当作开山的霹雳,把弹雨当作甘霖”,野夫的精神犹如他的这番话语一般铿锵。从“初出茅庐”到“救亡图存”,野夫将其所继承的“新芽”精神体现于木刻艺术中,他和战友们以笔作刀锋,吹响了“刻刀锋下立千仞,金戈铁马传神意”的战斗号角。

伴随着国家的命运与民族革命精神的传递,野夫等一批又一批新兴木刻人继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以新兴木刻为启蒙的思想。我想,只有经历过旧中国苦难的人,才能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直击灵魂的佳作。

2023-12-22 陈奕兵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1197.html 1 刻刀锋下立千仞 金戈铁马传神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