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艳 王晨 侯俊豫) 收集难、成本高、建而不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难题如何破解?因水而名的淮阳区,全力探寻“最优解”。
“自从建了这个‘小房子’,村里的污水有了去处,坑塘也整好了,臭水坑变成清水塘,大家伙儿看着心里美呀!”12月24日,在淮阳区白楼镇沈庙村的池塘边,村民丁守良开心地说起家门口的变化。
丁守良口中的“小房子”,是依据村庄地理因素、人口规模、基础设施条件 “量村定制”的污水处理站。不只是沈庙村,淮阳区目前已建设各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47座,治理黑臭水体286处,污水治理率达到61%。
“我们提出‘建设一个设施、治理一个坑塘、美化一个村庄’,为避免出现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坚持因村施策,探索出7种污水治理模式。”市生态环境局淮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耿宝勇说。
由于人口规模大且居住集中,郑集乡官路边村建设的是村级污水处理站,通过管网实现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到省地标一级排放标准。
与官路边村不同,刘振屯镇紫荆台村部分农户居住分散,比较适合建设户用生态滤池处理污水。“政府出钱建,群众免费用,既美观又卫生。”孙庆家是紫荆台村使用无动力生态滤池的第一户。该设施可以单户或多户联用,尾水用于菜园浇灌或庭院洒水。
对于王店乡刘庄村、安岭镇陈楼村等人口较少的村庄,淮阳区采用“三格式+生态湿地”的模式建设治污设施。位于城乡接合部的86个村,则全部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设施建起来后,管好用好是关键。“我们坚持建管并重,聘请运维公司统一管理,搭建智慧监管平台,由乡镇设置‘公益岗’专人管护,‘网格员’常态管护,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耿宝勇说。该区还通过“光伏+污水处理站”、“以塘养站”等方式,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行。
勇于创新突破,打造“淮阳样板”。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7种模式,先后入选河南省《美丽河南实践典型案例》、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以淮阳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工艺、数据参数为参考,中部六省审查通过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
淮阳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