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昂 文/图
“漯河作为首个‘中国食品名城’,在打造国内食品产业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等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周口学习借鉴,在全省推广。”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12月11日至13日,部分驻周全国、省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前往漯河开展异地视察,对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给予高度评价。
科技创新跑出河南“加速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原食品实验室是河南省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聚焦国家食品重大战略科技需求,引进11名院士,组建由29名国家杰出青年或长江学者领衔的24支科创团队,建设7大公共研发平台,创新推行科研团队“双首席”制(即1个省外首席科学家+1个省内首席科学家)和“1+6+N”产学研共建模式(即1个中心实验室+6个共建高校研究基地+N家企业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了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视察组走进展示厅、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实验室,详细了解其组织架构、管理体制、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情况,对实验室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全链条顶层设计、深度服务企业研发的做法表示赞赏。
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河南省8个中试基地之一。“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的21条中试生产线服务双汇、卫龙、三剑客等省内外196家食品企业产品上市294个,实现技术服务收入2.98亿元,增加企业销售收入113.5亿元。”听了工作人员介绍后,省人大代表王文涛表示,“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的市场思维,让“科研之花”快速转化为“产业之果”。漯河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产业发展布局,狠抓投入、培育主体、搭建平台、转化成果,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让“中国碗”盛上更多“河南粮”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是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以粮食产区为依托,河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同的“食”业特色。
食品产业是漯河的主导产业。从河南食品科创园到双汇第一工业园、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颐海(漯河)食品有限公司、卫龙美味二期园区等地,视察组重点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发展前景等情况。“向创新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这句话让代表们感受颇深。
据介绍,漯河食品产业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形成了双汇发展、卫龙美味、南街村等头部引领,中粮集团等20家世界500强、32家全国500强、7家行业龙头企业扎根漯河,7000余家食品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超 2000亿元,是河南省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中国 (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漯河精准定位‘中国食品名城’,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漯河与周口一水相连,漯河港与周口港协同联动,食品加工产业市场巨大。周口可以与漯河做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的互补发展,努力在融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全力建设‘中原菜都’,让更多中国家庭吃上‘河南粮’、品尝‘河南味’。”省人大代表李玉平说。
以文塑旅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
在漯期间,视察组还前往贾湖遗址公园及博物馆,详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融合等情况。
“点燃篝火,架起猎物,伴随贾湖骨笛吹奏的音乐,边进食边歌舞……这就是9000年前,贾湖湖畔先民们夜晚的生活。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讲解员介绍,近年来,贾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已累计投入约1.2亿元资金,建成了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安全防范等工程。特别是贾湖遗址博物馆的建成,能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贾湖、认识贾湖、走进贾湖。
依托新开馆的贾湖遗址博物馆,漯河市开通幸福乡村游2号线,把贾湖遗址、贾湖田园综合体、北舞渡山陕会馆、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文旅资源穿珠成链,吸引游客走进乡村。“贾湖遗址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贾湖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创收约120万元。
省人大代表时兴荣对贾湖遗址特别感兴趣。他认真参观博物馆,详细了解各类文物的用处。同时,他建议,要盘活文物资源,依托丰富多元的展览展示形式,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让文物可亲可近,焕发新的生命力。
找准方法路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破局起势,代表们在互学互鉴中寻找答案。“通过本次视察,漯河有太多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全国人大代表李道峰说,“希望两市进一步密切联系、深化合作,在科技创新、产业互补等方面互促互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精彩华章。”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