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典出《易经》,其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增加道德、学问、修养;“物”则是指万物,既包括草木鸟兽又包括人类。“厚德载物”,意思就是指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博采众长,这既是对大地承载万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对崇高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践行“厚德载物”精神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可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观众们无不为张老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更为她“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所感动。
“厚德载物”典出《易经》,其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增加道德、学问、修养;“物”则是指万物,既包括草木鸟兽又包括人类。“厚德载物”,意思就是指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博采众长,这既是对大地承载万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对崇高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
“厚德载物”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社会、自然普遍和谐的追求,并积淀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自古至今,“厚德载物”成为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人们推崇的道德标准。
名垂青史的人物,大多是坚守“厚德载物”这一做人处世原则的。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曾国藩,留下名言:“厚德载物,治家兴国。”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早年,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有着坚定的理想。走上仕途,他积极推行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倡勤政为民,带领手下的官员为百姓谋福祉。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曾国藩从不气馁,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尽心尽力。他的思想和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厚德载物”仍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时代楷模”张富清老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一生都秉承“厚德载物”理念,践行“厚德载物”的做人原则。他作为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迎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他退伍转业,在湖北来凤县的艰苦山区奉献一生。他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他96岁,仍然坚持学习,不愿被时代抛弃。张富清老人用行动彰显了“厚德载物”的高尚品格,也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国势之强由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像张桂梅、张富清这样一生心系国家与人民的时代英雄,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时代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厚德载物”的高尚品格,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
厚德载物,臻于至善。几千年来,“厚德载物”塑造了中国人博大、宽厚、务实的精神风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今天,“厚德载物”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为宽以待人、虚怀若谷;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善待万物、和谐共生;在人与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无私奉献、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述“厚德载物”的典故,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提炼和传承发展,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践行“厚德载物”精神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可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关爱他们,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个中华儿女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时刻传承和弘扬“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