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文/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日前,记者前往郑州采访屈申亭的女儿屈东平。98岁的屈东平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她讲述了记忆中的父亲、大哥等人的革命往事,慷慨激昂地唱起《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
1926年,屈东平出生于西华屈庄一个革命家庭。屈东平的父亲屈申亭,是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和西华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员、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二总队总队长等职。屈东平的大哥屈登瀛曾任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大队长、新四军游击支队营长。
1942年4月,屈申亭、屈登瀛父子在安徽临泉英勇就义。
战火纷飞的年代,屈氏父子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他们何时魂归故里?在屈东平老人的讲述中,那充满血与火的战斗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桀骜不驯 组织武装
“1898年2月17日,我父亲出生于西华红花集屈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原名屈钊,学名屈守义,参加革命后改名屈申亭。”屈东平说起父亲,充满思念之情。
1917年冬,屈申亭到石家庄参加冯玉祥的部队,不久被提升为排长。但他很快认识到,军阀之间相互残杀、鱼肉百姓,根本找不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8年6月,我大哥屈登瀛出生。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受此影响,1920年冬,父亲冒险携带2支冲锋枪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在屈东平眼里,父亲是一位桀骜不驯的人。
面对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的家乡,1926年起,屈申亭四处奔波,会同胡晓初、侯香山等人,组织一批有正义感的青年,在寇寨等4个村成立4个寨公局,形成村联村、寨连寨的联防态势。遇到匪患,老百姓纷纷到寨公局躲避。
许多人积极参加屈申亭领导的武装组织,初步形成一支拥有60多人、十几匹战马的地方武装力量。1932年年底,为加强武装力量,屈申亭组织购买了一架火炮。但是,大家都不会使用这架火炮,于是,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这件事,屈东平记忆犹新:“面对这架火炮,父亲不顾危险亲自操作,结果被火药烧黑了半边脸,成了‘黑老包’。”
屈申亭等人领导的地方武装影响力日盛,引起了土豪劣绅的不满。他们到处诬告屈申亭,多次联合国民党当局通缉他。
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民热切盼望黎明的到来。
思想进步 光荣入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3年9月,共产党员沈东平到西华开展党的工作,他会同中共党员路岩岭到西华“三岗”(都城岗、陵头岗、苗里岗)和屈庄,点燃革命的火种。
沈东平到西华后,很快和地方武装领导人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取得联系。交往中,沈东平以抗日民族大义,团结影响了他们。有一段时间,屈申亭家成了革命者的落脚点。沈东平、路岩岭等人都在屈家住过。有时候,他们就在院子外面池塘边的柳树下长谈,屈东平经常给他们端茶送饭。
为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沈东平带屈申亭到天津聆听北方局领导的教导。此行让屈申亭大开眼界,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返回西华后,屈申亭对胡晓初、侯香山等人说:“共产党好,沈东平是党派来的,跟他走没错。”
“从天津回来时,我父亲和东平叔还为我买了一顶遮阳帽和一辆小自行车。那年我10岁,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亲非常喜欢我。至今,我还记得父亲为我梳头的情景。”屈东平回忆说。
1936年10月,中共豫东特委成立,沈东平被任命为书记;屈申亭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不久被增补为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负责宣传和统战工作。
屈东平依稀记得,父亲入党之后说:“从今以后,我是共产党的人了,决心革命到底。”
积极抗日 全家上阵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屈申亭在屈庄组织成立了西华第一个抗日动员委员会并担任主任。以屈庄为中心,当地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民先队),群众一致推选屈登瀛担任队长。
儿童团、妇女队、老头队、老婆队……在屈申亭领导下,屈庄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农民武装改为农民抗日自卫队。
“当时我12岁,任儿童团团长。我登台演出宣传抗日,学唱了《红缨枪》《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20多首抗日歌曲。时至今日,这些歌我还经常哼唱。”屈东平深有感触地说。
在屈东平的记忆中,大哥屈登瀛从小喜欢画画,经人推荐,1934年进入开封东岳艺术学校学习。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带头卧轨请愿,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政策,结果被军警殴打受伤。为了明志,屈登瀛画了一幅《雄鸡高歌图》,雄鸡踏着石头、高昂着头鸣叫。后来,这幅画一直被挂在家中的堂屋里。
1937年春,万物复苏。屈登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沈东平推荐他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使他在革命圣地学到了很多知识。
随着抗日运动的高涨,屈申亭在扩充部队的同时,从巩县兵工厂请来2名技师、4名工人,组织当地的能工巧匠,在自己家后院建起西华第一个“造枪局”。为避免树大招风,“造枪局”对外叫“修理厂”,造枪的同时还造各种农具,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
屈申亭注重党组织的建设和抗日骨干力量的培养,在他的领导下,屈庄首先建立了党支部,先后发展30多名党员。
这样,以屈庄和“三岗”为中心的西华广大地区,呈现出抗日救亡的喜人景象。
1938年4月,开封光明话剧团进入西华宣传抗日,首先应邀到屈庄演出,激发了人们抗日救亡的极大热情。
“演出现场,我带领儿童团团员肩扛木棍、木枪,雄赳赳、气昂昂,排着队、唱着歌,率先进入会场。紧接着,姊妹队、妇女队、老汉队、老婆队成员有序入场,最后是青年队、民先队的队员喊着口号进入会场。”当年的场景,屈东平念念不忘。
在光明话剧团人员的指导下,屈东平等儿童团团员登台演出。“我扮演一个老头,我的堂姑扮演我的女儿,其他几个伙伴扮演日本鬼子。我们的演出受到父老乡亲的鼓掌欢迎,光明话剧团的小姐姐们也给予我们表扬和鼓励。”当年的情景,屈东平记忆犹新。
儿童团员 拦住县长
1938年4月,日寇进犯,徐州、开封告急。面对严峻的抗战形势,中共豫东特委先是在“三岗”,后转移到屈申亭家里召开了历时3天的扩大会议。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楚博虽是县长,但普通百姓不认识他。他来屈庄开会时,就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当他和秘书来到村口时,被一群手持红缨枪的儿童团团员拦住,不让进村。出于保密,楚博没有说出进村的目的。任凭他怎样解释,儿童团团员就是不放行。最后,他只得说他是屈申亭的朋友。儿童团团长屈东平更不相信了,因为她没有见过这个人。
屈东平回忆说:“我们和他僵持了一阵子。有人及时通报,我父亲也出来,我们才放楚博县长进村。这时,楚县长和父亲都夸奖了我们。”
登瀛下跪 折服官兵
据史料记载,中共豫东特委这次会议决定了两个主要事项:一是迅速建立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二是改造旧政权。
不久,由楚博出面,以县政府的名义,把几名不积极抗日的区长撤掉了。很快,全县以4个区的武装为基础,迅速组建了由共产党领导、拥有3000多人的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后改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楚博兼任司令员,沈东平任参谋长。屈申亭被任命为三区区长,屈登瀛被任命为三区二中队中队长。
屈登瀛的职务虽是中队长,但他在这些子弟兵中的辈分比较低,很多人不听他的。一天晚上,部队驻地附近演戏,大部分战士都溜出去看戏。他查岗时,发现没有人,非常生气。等戏结束,他就跪在军营门口。这些子弟兵看到后,明白了什么意思,纷纷道歉并承认错误。他说:“我们是抗日的队伍,不是土匪,没有严明的纪律,早晚要吃败仗。”从此以后,所有人都服了他。
改名东平 纪念英雄
1938年6月,开封沦陷。为抵抗日寇进攻,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大堤。滔滔黄河水流经西华,淹没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取得战争主动权,1938年7月,按照中共豫东特委指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分两批东渡“新黄河”,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第一梯队由沈东平等人率一、三支队1500余人深入太康、睢县。当时,屈登瀛作为一支队二大队大队长随行。不幸的是,7月底,沈东平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我印象中,东平叔高高的个子,待人很热情。听说东平叔牺牲,我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他是父亲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为纪念沈东平,父亲将我的名字改为屈东平。同时,父亲希望我像沈东平那样,有理想、有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一直把沈东平作为革命的榜样。”屈东平说。
老子英雄儿好汉。1938年9月,屈登瀛率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部分战士,严守“新黄河”大堤。一日,数百名日寇出动近20艘汽艇企图侵占扶沟县城,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逃。屈登瀛率部会同扶沟抗日游击大队,坚守数日,打退日寇多次进攻。日寇见白天很难渡河,就在夜间进攻。屈登瀛等人借助“新黄河”西岸高岗大堤打击敌人,击毁日寇2艘快艇,打死、打伤日寇数十名,令日寇西侵的企图落空。
“这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我大哥率队侦察敌情。为躲避敌人,他们长时间在结冰的水中隐藏。因此,大哥得了哮喘病,发起病来经常喘不上气,非常痛苦。”屈东平很心疼地说。
留守后方 卷烟种稻
1938年10月初,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游击先遣大队、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和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西华杜岗胜利会师。杜岗会师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部分人员和武器并入新四军游击支队序列,其中屈庄有40多人成为新四军战士。
1938年11月,屈申亭奉命率400余名官兵攻打南流时,脚部被子弹击穿。之后,他被送到许昌进行手术,随后回家休养。
在家留守期间,为支持根据地经济发展,屈申亭等人创办的拐子河烟厂投产了。制烟师傅是他从上海哈德门烟厂请来的。为避免商标侵权,屈申亭给香烟起个巧妙的名字“合德问”。“合德问”物美价廉,很快占领周边市场。
1939年初春,“新黄河”的水退去大半,眼看到了春耕备播时节,田地里到处是几尺深的淤泥,庄稼还是没有办法种。
“我父亲认为可改种稻子,立即拿出100块银元,派人到信阳购买大量稻种回来。当时,屈庄村及附近的人从未种过稻子,都不愿种。我父亲知道后,开会反复动员,并决定采取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分配的方式进行生产。我大哥带头在淤泥里播种。”屈东平说,有趣的是,播种不久,刚好下了一场雨,稻种被冲得到处都是。七八月份,屈庄村成了稻子的海洋,金黄色一眼望不到边。
收获季节,军民同上阵,短短10天就把稻子全部收割了。后来,一首歌谣在当地流传下来:“个高胆大屈司令,铺门拉罐撒稻种。稻子长得半人深,打的粮食无处盛。百姓吃、队伍用,家家户户都高兴,都啊都高兴!”
这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谣表达了群众对屈申亭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尊敬之情。
挺身而出 父子“双烈”
1940年春,屈申亭率部到达豫皖苏根据地同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被任命为二总队总队长。屈登瀛任二总队四团二营营长。屈氏父子率队投入到对日、伪、顽军的英勇斗争中。
1941年3月,因屈申亭脚伤复发、屈登瀛哮喘病经常犯,经组织批准,父子俩回乡休养,发展武装力量。返乡后,屈申亭着手恢复和发展根据地,重新组织队伍。
1942年初春,屈氏父子带领200多人的抗日队伍从许昌出发,经西华直奔沈丘、界首,向新四军豫皖苏根据地挺进。
屈氏父子率部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顽军阻击。敌强我弱,屈申亭没有率部强渡沙河,而是在界首、沈丘、临泉一带迂回。由于叛徒告密,4月的一天上午,国民党顽军以2个营的兵力突袭这支抗日队伍。除少数战士冒险突围外,多数战士处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
身后这些战士大多是屈申亭从西华带出来的,其中有许多人还是他的乡亲。经过战斗的历练,他们已经成为不屈的新四军战士。
屈申亭平时爱兵如子,此刻一身豪气。在这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对敌人说:“我就是屈申亭,有事我负责,跟其他人无关,放了他们。”
屈申亭话音刚落,一些战士跨出队列,“屈队长,队伍不能没有你,让我们替你去吧!” “屈队长,我们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你不能这样呀!”
屈申亭深情地望着这些可爱的战士,然后以命令的语气说:“听我口令,归队!”
在沉重的气氛里,屈登瀛整理好队伍,向战士们敬个军礼。接下来,他并没有走进队列,而是快步走向父亲,拉起父亲的手。父子俩肩并肩,站在一起。
屈申亭不允许任何一个战士出列,当看到儿子走出队伍,他认可了。
屈申亭、屈登瀛父子面对带血的刺刀,手挽手,昂首走向敌人,并不断与身后的战士告别。
国民党顽军严刑拷打,屈氏父子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天下午,屈申亭、屈登瀛父子在安徽省临泉县慷慨就义。
“听到父亲、大哥不幸遇难的消息,我们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母亲说,就算为了他们爷儿俩,我们也要好好地活下去。母亲把大嫂送回了娘家。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依靠几亩薄田,在舅舅的帮助下维持生计。”说起往事,屈东平伤心依旧。
屈氏父子 魂归故里
1980年,屈申亭、屈登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世纪80年代,屈登瀛的儿子屈道德曾2次前往安徽临泉寻找屈申亭、屈登瀛烈士的遗骨。
如今,年届八旬的屈道德讲述了当年寻找遗骨的经过:“我爷爷、我父亲牺牲后,当地党组织曾将他们临时埋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修路,对烈士遗骨进行了迁葬。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我爷爷、我父亲的遗骨,迁葬于西华县烈士陵园……”
抗日英雄不应被忘记。2015年7月31日,《河南日报》第五版《中原抗日英雄谱》栏目介绍了屈申亭、屈登瀛的事迹。
“中原有沃土,抗日有英灵。一门两忠烈,昭昭抗日魂。三千子弟兵,血洒豫皖苏。后人有记忆,不负先烈行。”读起自己40年前为纪念父亲屈申亭、大哥屈登瀛而创作的这首诗,屈东平老人潸然泪下。
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的屈东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辗转开封、郑州、南阳、洛阳等地工作,1983年12月从河南省公安厅离休。
“我父亲牺牲时44岁,大哥牺牲时24岁。母亲熬过近50年的孤单生活,1991年去世。今年我98岁了,还要幸福地活下去,替父亲、替大哥活着……”对父亲、大哥的思念,化作两行泪水,从屈东平眼眶中悄悄滑落。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永远冲不淡后人对革命前辈深情的怀念。屈申亭、屈登瀛父子以铮铮铁骨、流血牺牲,守初心、担使命。他们的革命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