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彦章 徐启峰
2月18日,正月初九,西华县皮营街道皮大姐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振一大早就赶到自己的芦笋种植基地,查看芦笋采割情况。正月初六以来,芦笋仿佛听到春的召唤,拔地而出,进入收获时刻。
大棚里,芦笋高高低低、长势不一,笋农们正在用剪刀剪下高30厘米以上的芦笋。“春季芦笋一天一收,如果不及时剪下来,第二天就要分头了,成为次品,效益大减。”王永振向记者介绍。
西华皮营种植芦笋历史悠久,种植广泛。5年前,在北京做光伏发电项目的“90后”王永振返乡创业,包了300多个大棚,种芦笋。他算了一笔账,芦笋号称“蔬菜之王”,价格长年居高不下,而且头年种、次年收,一年可收三季,可连续收8年,怎么算都是很有“钱景”的事业。
他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赌上了全部身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芦笋刚收获就赶上3年疫情,销路不畅。2021年,郑州“7·20”水灾,贾鲁河排洪,皮营6000多亩芦笋被淹了70%左右,他家的大棚受灾严重。“我们连夜排水,保住了一部分大棚,后来又跑到北京、杭州两地推销,打开了销路。那几年很难,但总算坚持下来了。”说起从事农业种植的这几年,王永振几多心酸,但年轻人的锐气不减。
笋收三季,春笋最贵。春季芦笋早一天上市,就能卖上更好的价钱。去年秋笋采割后,王永振采用新技术,在大棚里又建一层棚,双层棚更能锁定温度,让芦笋成熟更早。这个实验大获成功,今年正月初六第一批笋就蹿到了30厘米高,可以采割,比往年足足提前20天!
还有意外之喜。1月份,一家做“微生物菌肥”项目的公司找到他,说用他们的产品,能让芦笋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这家公司的产品正处在市场推广阶段,急需成功案例。王永振深知创业的不易,答应他们在自家地里做实验。
他选了6个往年收成较低的棚做实验,从1月份开始到现在,40天时间滴灌了3轮“微生物菌肥”,6个弱棚如同吃了灵丹妙药,不仅率先进入采割,出芽率、笋体径围也骤然提升,一个棚一天采笋量可达四五十斤,比传统生物肥棚高出五六成,特级笋比率也高出许多,毛笋(细弱没法采摘的小笋)几乎没有。“一个棚一亩地,一年三季采笋,我本来预计产量为3000斤左右,现在用这种肥料,估计突破4000斤很轻松,5000斤也有可能。”王永振喜上眉梢。
一亩地4000斤芦笋意味着什么?地头价全年平均约5.5元/斤,那岂不是一亩地一年可收入两万多元!难怪有人说种地就是“刮金板”!“账不是这样算的,要考虑到成本、市场波动,但是多赚一点是肯定的。”王永振说。
天地不负有心人,王永振的好运气就要来了!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