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7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为国家育良种 为百姓谋万利

——记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韩玉林

□记者 王晨 实习生 谢思旗

瘦高个子,衣着朴素,满脸沧桑,若在田间地头碰到韩玉林,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培育出国审小麦品种20个,省审品种11个,累计种植4亿多亩,新增小麦400多亿斤,给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达400亿元。这是韩玉林团队20多年育种生涯交出的优异“答卷”。

韩玉林是周口市农科院研究员,副院长,先后获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周口市优秀人才、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优秀共产党员、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在麦田里他才踏实

初春,空旷的试验田里依然寒冷,麦田如一张绿毯铺在大地上,透露着新春的勃勃生机。韩玉林正带着自己团队的成员对小麦的状况进行逐一记录。摊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用不同颜色的笔记载着小麦生长阶段的各种特征特性,像这样的记录本韩玉林每年都写满十几本。

只有走进麦田,他心里才踏实。从秋天记到冬天,从春天记到夏天,韩玉林带领团队,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一天不落地来到试验田。“这几天气温骤降,天气非常恶劣,正是考验我们小麦品种抗寒性的大好时机。”韩玉林顶着寒风,语气中流露出一丝兴奋,只有更恶劣的条件才能筛选出更优秀的品种,降温之后大家都很积极,立刻就到田里来观察,就是为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对韩玉林来说,“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是他投身田间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间点正值小麦杂交授粉、试验备播的关键阶段。

心中只有育种一件事

培育优良小麦种子的最大难点就是科研时间长,从开始研究小麦新品种到落地推广,最少也需要十年。在韩玉林的世界里,仿佛只有育种一件事,他说:“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失败,不怕坐冷板凳。我们在前面为年轻人铺路,摇旗呐喊,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中国农业科研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谈起小麦育种的科研之路,韩玉林介绍:“从1965年至今历经57年,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反复试验,一代代接力进行小麦育种工作,培育的小麦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就有33个,这是比较可观的科研成绩。”

从周麦9号(豫麦21号)平均亩产500公斤到周麦18号平均亩产600公斤,再从周麦22号平均亩产700公斤到周麦27号平均亩产突破800公斤,周口农科院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抗病虫害、抗冻害的能力不断提升,产量也在逐渐上升。

国审周麦16号,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曾被农业部定为黄淮南片麦区4大主导品种之一; 国审周麦18号,获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至2008年度被农业部认定为黄淮麦区主推品种,曾为国家和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国审周麦22号,最高亩产达743.4公斤/亩,曾是河南省推广面积最大,全国第二大的小麦品种之一;国审周麦36号,以1290万元成交价刷新了国内小麦单品种经营权转让的最高纪录,是目前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试验对照品种。

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

在韩玉林看来,育好种、种好地、多打粮,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是他们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小麦育种工作要不断升级,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上不断创新,用科技赋能我市农业生产,推动我市率先建成农业强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韩玉林表示:“我们正在不断适应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打造更适合做面包、包饺子的小麦。为国家育良种,为百姓谋万利,进一步推广属于我们周口人自己的小麦种。”②6

2024-02-27 ——记周口市突出贡献专家韩玉林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7816.html 1 为国家育良种 为百姓谋万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