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钢铁战士”点燃淮阳抗日烽火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淮阳县委书记张文彬的故事

张文彬烈士 (画像)。

位于淮阳吉庆街的中共淮阳县党组织抗日地下联络点遗址。这段墙体,曾建有夹层,可供藏身或转移,现为淮阳党史教育基地的一部分。(李晓飞 摄)

图①1936年11月,张文彬由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②地下党员在张文彬家中开展组织活动。

图③张文彬与地下联络员接头。

本版绘画: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孙立业

淮阳区党史办李晓飞提供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侯俊豫

革命者只求生命之花美丽绽放!

他是抗战时期中共淮阳县委书记,生命历程仅仅21年。

他出身富贵,却毁家纾难。家中多人为抗日救国捐躯。

他身体羸弱,却成为坚定的抗日“钢铁战士”。

在张文彬烈士牺牲85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他生命中的最后4年,聆听他的信仰之歌。

1936年18岁

投身革命 宣誓入党

张文彬,1918年出生于淮阳吉庆街一个富裕的家庭。 17岁那年,张文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的一所大学,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1936年,日寇加快蚕食中国的步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关头。

没有国,哪有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张文彬毅然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揭露日寇的暴行,鼓舞群众的抗日信心。

早在1922年,淮阳就有共产党员播下的革命火种,1925年就有了党组织。淮阳这片红色土地,为张文彬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张文彬的不懈努力下,淮阳各地中学纷纷组织起了读书会,抗日救亡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1936年秋天,中共豫东特委决定来淮阳恢复、壮大党组织。特委书记沈东平多次到淮阳指导工作,找到进步青年张文彬,秘密领导学生抗日运动。经沈东平介绍,18岁的张文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文彬把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员活动的阵地、党组织抗日地下联络点。大家经常来到张文彬家,接受任务、汇报工作,筹划多种形式的群众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19岁

抗日火种 燎原古城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震惊中外,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转折点,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淮阳的抗日斗争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共产党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等人多次来到淮阳,指定张文彬为淮阳党组织负责人。淮阳一些学校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热情普遍高涨。小学教员薛朴若等人经常找张文彬汇报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接受党指派的各种任务。

1937年6月,张文彬召开多所学校读书会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成立淮阳学生抗日联合会。不久,他和同乡好友李克弱等人又发起成立50多人参加的淮阳抗敌后援会,组建报刊组、歌咏队、话剧团、墙报组,通过多种形式痛斥汉奸、卖国贼,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张文彬的革命热情就像一团火,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文艺工作中去,既是组织者,又是创作者、演员和歌手。他参加排演《张家店》《我的故乡》《打回老家去》《林中口哨》等文艺节目,将剧中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发起民众极大的抗日热情。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誓死不做亡国奴!”“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七七事变,国土山河风雨飘摇、全线告急。在日寇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携手共御外敌。

张文彬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金秋十月,沈东平来到淮阳布置工作。张文彬把淮阳抗日形势及各校的抗日骨干情况向沈东平作了详细汇报。

在自己结婚的新房里,他同沈东平一起,介绍河南省立第三中学(淮阳中学)进步学生入党,宣布成立中共三中支部。党组织先后发展20多名党员,筹划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抗日宣传活动。

在张文彬等人努力下,成达中学党支部、省立第二师范党支部相继成立,革命的火种越燃越旺。

1938年20岁

担任书记 领导抗战

救亡图存呼唤中流砥柱。1938年初,群众性抗日高潮在淮阳全县形成,张文彬遵照豫东特委指示,到国民党淮阳专署搞抗日统战工作。

淮阳专署专员刘莪青对多才多艺的张文彬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民运科长。交往中,深受张文彬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刘莪青在淮阳任职期间,与共产党合作,支持抗日运动。

国共两党合作期间,淮阳的抗日运动如火如荼。为培养抗日骨干、壮大抗日力量,国共两党在淮阳举办抗日训练班,教员大部分由豫东特委委派。张文彬直接参加学生班的领导、组织工作,培养了300多名抗日骨干。

1938年夏,日寇占领华北,徐州吃紧,淮阳危在旦夕,淮阳机关、学校纷纷南迁,一时间人心惶惶。

如果不抓紧时间把进步学生组织起来,就会使我党失去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危急时刻,豫东特委派特委委员刘作孚来到淮阳,同张文彬一起领导学校抗日运动,筹建抗日武装。

受党的委托,张文彬积极做刘莪青的工作,坚持在当地打游击。5月31日,刘作孚、张文彬等人组织召开全城各中学进步师生会议,宣布成立淮阳抗日学生军,建立起淮阳第一支抗日武装。

按照豫东特委指示,淮阳抗日学生军不久来到豫东特委所在地西华县,与抗日训练班合并,一部分成员赴延安继续学习,一部分成员充实到部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他们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中华大地遭受日寇铁蹄践踏,1938年9月5日,日寇撞开淮阳城门,淮阳沦陷,淮阳专署被迫南迁。

面对凶残的日寇,豫东特委指示,趁日寇立足未稳之际,开展武装斗争。很快,在党的领导下,薛孟庄一带成立了抗日游击队。

为给游击队争取到合法地位,张文彬专程找到刘莪青,详细说明游击队成立的条件和重要作用。大敌当前,刘莪青答应了张文彬的请求,任命薛朴若为游击队司令。

为了安全,张文彬把那张珍贵的委任状用油纸一层层包装好,返回游击队所在地。当张文彬把委任状交给薛朴若时,两位热血青年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1938年10月,由共产党领导的淮阳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

张文彬是薛朴若一生都感激的人。正如薛朴若晚年所说的那样:“是张文彬把我领上革命道路,又不遗余力地鼓励我、帮助我。”两人的友谊,是经得起血与火考验的战斗的友谊、革命的友谊。

“要把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到底……”“要加强对游击队的领导……”遵照豫东特委的指示,张文彬和薛朴若来到游击队,在附近村庄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扩大游击队的影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游击队的力量一步步壮大,取得丰硕的成果。11月22日,豫东特委宣布成立中共淮阳县委,张文彬任县委书记,薛朴若等人为委员。游击队在淮阳县委的领导下迅速展开对敌斗争。此时,游击队也由开始的26名队员22条枪壮大到100多人100多条枪。在对敌斗争中,胜利的火花闪耀着一簇簇红光。

为使战士们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张文彬根据毛主席《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思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持久,鼓舞大家。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后来,游击队编为三个分队、一个手枪班,游击区不断扩大。在淮阳、太康、西华三县交界地带,他们出没于青纱帐,打鬼子、除汉奸。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薛孟庄成为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令日寇闻风丧胆、让群众满怀希望的“红色堡垒”。

1939年21岁

亲人被害 英年早逝

1939年2月24日,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这天正是农历正月初六,年味尚未消散,张文彬带领8名游击队员在淮阳临蔡伏击日寇骑兵。30多名猖狂的日寇骑兵勒马而回,狼狈逃窜。

游击队犹如一把尖刀,引起日寇极大的恐惧。他们对张文彬又恨又怕,便将魔爪伸向张文彬的家庭。

张文彬的家庭富甲一方,又是一个革命的家庭。当时游击队非常困难,缺吃少穿,少枪无弹。张文彬就派人向家里要。家里一时没有现成的,他家人就到街上买,并用小车推着送到游击队驻地。张文彬的父亲张润生思想进步,革命需要什么,只要儿子一张字条、一句话,他都会全力支持。

由于汉奸告密,1939年6月,日寇、伪军把张润生及其大女儿抓到宪兵队。在对张润生严刑拷打后,敌人对张润生说:“你儿子是共军长官,只要能把你儿子叫回来,让他放弃抗日,就放你一条生路。”

在遭到严词拒绝后,日寇让伪县长等人作人质担保,放出张润生,限期找到张文彬。

张润生深知以后会凶多吉少,他几经周折找到了儿子。让人没想到的是,张润生对儿子进行一番安排和“劝说”——“反正我年纪大了,不回去也不行。家里还有你奶奶、妈妈、二姐,敌人会向我们下毒手的。你是游击队的领导,那里离不开你。你走的是正道,要牢记这笔血债,坚持抗战到底!”

那段时间,张文彬正因拖累老父而自责,父亲的一席话,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扑通”一声跪下,一言未出而泪成行。

父子俩含泪分别,想不到这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回到淮阳不久,张润生就被敌人抓到宪兵队。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想起儿子干的“大事”,张润生挺直了腰板,与日寇汉奸进行一场对话:

“你找到儿子啦?”

“找到了!”

“回来了吗?”

“他忙于抗日,要讨还血债,回不来!”

见威逼利诱没有任何效果,日寇露出狰狞的面目。他们将张润生毒打后投入监狱,第二天拉到淮阳城北夏庄,惨无人道地用刺刀将其大卸八块;又将张文彬的大姐拉出去,用“蜡灌七窍”的残忍方式,活活折磨致死。亲人的鲜血在流淌喷溅,亲人的惨叫声撕心裂肺……见到如此凶残血腥的场面,张文彬的二姐连惊带悲,气断身亡。

为躲避日寇迫害,张文彬的妻子带着幼儿逃往他乡,逃脱魔爪……

张文彬得知亲人被害的消息后,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但是,日寇的暴行没有动摇张文彬坚定的意志和抗战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为亲人报仇,一定要血债血还!

抗战前线,张文彬是一名“钢铁战士”。其实,他有严重的肺病,长年拖着羸弱之身。

他带队到乡下进行抗日宣传时,病情突然加重,喘个不停,高烧烧得满脸通红。同志们都担心他的身体。他说:“这是老毛病,睡一觉就好了。”

他带领游击队战斗时,肺病已非常严重,有时连走路都很困难,可他仍与战士们一起行军打仗,一刻也不分开。

过度劳累,加上缺医少药,张文彬的肺病越来越严重。豫东特委领导多次通知张文彬到西华治疗,他都婉言谢绝。他常常痛恨自己,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

无奈之下,豫东特委领导只得下命令,让他到河南的“小延安”竹沟参加学习,希望他能在学习中调养身体、康复痊愈。在竹沟,张文彬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火热的。他是班里的“老大哥”,文化知识多、组织能力强,有很强的号召力。多年后,一些同班同学提起他时,还称被他真挚的感情所感染:“每次班里开思想斗争会,张文彬同志总是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诚恳地帮助大家、引导大家。他做思想工作善于循序渐进……”

美好的时光如此短暂。学习3个月后,张文彬身体有所恢复,结业后就被分配到中共周口市委,负责民运工作。

为了组织抗日武装,张文彬和其他同志一起以教书为掩护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编墙报、写文章、教唱歌、上党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办农民夜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动群众支持抗日,使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文彬就在周口东的苑寨建立了抗日联络点。由于极度劳累,他肺病复发,身体日渐消瘦。

豫东特委很快将他送到项城杨营村治疗。然而,带着抗战事业壮志未酬的遗憾,他走了,走得如此匆忙。张文彬于11月25日去世,年仅21岁。

85年来英名长存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如今,位于淮阳吉庆街的中共淮阳县党组织抗日地下联络点遗址尚存。这处见证了张文彬秘密进行抗日活动的遗址,已是淮阳开展红色教育的基地。

近日,记者来到淮阳,采访张文彬的孙子张树贞、原淮阳县委党史办副主任王兴明,揭开了张文彬更多催人泪下的斗争往事。

“飒飒英姿翩翩年,德才兼优负重担。功高名显遭敌忌,全家被害重于山。编纂党史追往事,怀念故友思万千。继往开来壮先烈,刻石流芳代代传。” 这首诗歌颂的是张文彬,诗的作者是他的战友薛朴若。

“因为丰富淮阳党史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多次到薛朴若在武汉的家中走访。后来,薛朴若从武汉离休返回淮阳定居,他和我一起寻找张文彬的后人……”王兴明告诉记者。

炎炎夏日,薛朴若不顾年老体弱,曾经和王兴明两次到淮阳大连乡张文彬的祖籍地探寻,最终找到张文彬的墓地。烈日下、田野里,庄稼和树木显得如此安静,空气好像凝固了。站在张文彬的墓前,薛朴若垂下头,默默地说:“老战友,我来看你了。放心吧,咱们胜利了!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你可以安息了!”

在长期的交往中,薛朴若对待张文彬的孙子张树贞,比自己的亲孙子还亲,给他讲革命道理、讲张文彬的战斗故事,希望他能像爷爷张文彬一样,初心如磐、坚韧不拔,建设好前辈用血肉之躯守卫的红色土地……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我始终向爷爷学习,无愧于爷爷。从小到大,我都盼望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永远不再受外敌的欺辱……”每当想起几位亲人的惨死,张树贞都肝肠寸断,不愿触及这份伤痛,也不想提起这段回忆,他将家仇国恨永远藏在了心灵的最深处。

传承,是对前辈最好的告慰。张文彬的儿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孙子张树贞服役6年。他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让坚定的信仰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85个春秋转眼即逝。如今的吉庆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烟火气浓。记者来到位于吉庆街智慧胡同的中共淮阳县党组织抗日地下联络点遗址,见到青灰色的院墙古色古香,它似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胡同院墙上的大型绘画格外醒目:红旗映红半边天,党徽闪闪天地间,张文彬等热血青年昂首挺胸、庄严宣誓……

人们从张文彬瘦弱的身上,看到了钢铁般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

张文彬离世85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作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②15

2024-03-20 ——抗战时期淮阳县委书记张文彬的故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0459.html 1 “钢铁战士”点燃淮阳抗日烽火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