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6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倒在拂晓前的新闻战士(周口红色故事汇)

——姜鸿起烈士的故事

姜鸿起烈士雕像。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王锦春 何晴 金月全

故事要从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的一张合影照片说起……

1940年,彭雪枫与《拂晓报》编辑记者合影。站在彭雪枫右边、双手插兜、略显腼腆的小伙子是故事的主角姜鸿起。年轻的他,为什么能够站在中间位置?

姜鸿起1920年出生于扶沟县韭园镇太康营村,家庭贫寒。七七事变后,他踊跃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抗日宣传活动中的表现,引起了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的注意。1938年8月,姜鸿起怀揣着彭雪枫将军亲笔推荐信,一路辗转来到延安抗大学习。半年后毕业,他主动要求到彭雪枫领导的《拂晓报》工作。

《拂晓报》是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也是我党较早创办的战地报纸。在这里,姜鸿起一手握笔,一手拿枪,成为一名新闻战士。

姜鸿起常常白天随部队采访,在枪炮声中写稿、编稿,晚上一到营地,趴在炕头、地上,刻写蜡字、校版。有肺结核的他,往往是吐着血丝拼命干。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姜鸿起在《拂晓报》从事了6年的编辑记者工作。

在《拂晓报》老报人的回忆中,有关于姜鸿起 “夜半要馍”的故事。

一天深夜,鸡都叫了,还在挑灯刻版的姜鸿起,突然站起来轻轻晃醒同事说:“有馍没,叫我吃点吧!饿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彭师长写的一篇重要社论,天明早饭后一定要见报,现在还没刻完。”

同事起身找来了两个黑窝头。姜鸿起马上接过来塞到嘴里。同事急忙阻拦说:“都冻成冰蛋子了,烤烤再吃。”

他却脖子一伸,咽下一大口黑窝头,指指肚子,风趣地说:“来不及了,放在这里烤吧。”

在扶沟姜鸿起烈士纪念馆,陈列着几份姜鸿起编辑刻印的《拂晓报》复印件。一张普通的报纸,背后却藏着一段新闻战士以笔为枪的荣光。

1940年,《拂晓报》作为中国一份抗战报纸,在法国巴黎万国报刊博览会展出。姜鸿起等人高超的钢板刻字技术、精美的油印引起轰动。姜鸿起以笔为枪,讲述的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故事,得到了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与支持。

这一年,姜鸿起刚满20岁。稚嫩的肩膀已经担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

1944年,一代名将彭雪枫壮烈殉国。从17岁就跟随彭雪枫的姜鸿起决心 “到一线去战斗,为彭司令报仇”。

同事说:“记者也是战士,也在战斗啊。你不是非常喜爱当记者吗?”

但姜鸿起还是执意要到一线去。他与同事约定:“等革命胜利了,再回来当记者。”

1945年,姜鸿起来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从新闻战士转变为地方军政干部。次年,他回到家乡,担任中共豫皖苏扶太西县城关区区长,带领军民与国民党顽匪进行坚决斗争。

1948年6月5日,姜鸿起得到秘密报告,有一股敌军要到扶沟城南马村集一带村庄征粮要款,他立即带人前去清剿,凌晨时分住宿到扶沟县城南的小何庄,不料被国民党的顽敌包围。“同志们快撤!”听到枪声的姜鸿起一边大声让战友撤退,一边紧握手枪向敌人射击。姜鸿起已经率人马安全突围,又冒着枪林弹雨返回接应受伤战士,被敌人包围。他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敌人乱枪射杀,身中多弹,倒在血泊之中,年仅28岁。

姜鸿起牺牲17天后,河南全省解放。年轻的新闻战士姜鸿起,倒在拂晓前的那一刻。他最终没能看到革命的胜利,也无法再圆当初的梦想。

28岁,这本该意气风发的年龄,却成了他生命的定格,生命是如此脆弱,可为了革命理想,又变得如此坚韧。姜鸿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初心使命。②6

2024-03-26 ——姜鸿起烈士的故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0834.html 1 倒在拂晓前的新闻战士(周口红色故事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