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第06版:副 刊 PDF版

常怀感恩之心

杜林波

韩信出身贫寒,自幼无父无母,以乞讨为生,常遭他人冷眼。迫于生计,韩信有时会去河边钓鱼。有一次,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看见韩信挨饿,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还经常帮助、鼓励他。韩信后来奋发图强,终成西汉开国大将。获得封赏的他对当年老妇人的分食之恩念念不忘,于是特意找到老妇人,送她黄金千两。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不忘他人恩惠。

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文解字》记载:“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弟子规》传诵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警句。在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化。如唐代诗人陈润的《阙题》:“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三句不离“感恩”,可见古人对感恩的重视程度,已到了渗透于骨的地步。翻阅历史,知恩感恩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是口口相传的训言,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基准。知恩图报作为一种优良人格品质为社会所称颂,也是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密。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缕阳光、第一滴雨露,给我们宝贵生命,予我们无私的爱。他们一口一口喂养我们长大,教我们咿咿呀呀张口说话,扶我们跌跌撞撞迈步走路……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倾注了无私的爱,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工作中给予我们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在思想上向我们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父母无私的爱给了我们成长的营养,为我们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父母感恩,并非一定要给老人以锦衣玉食,工作上积极奋进,频传喜报,他们就能倍感荣耀;家庭里多一些和睦、少一点吵闹,他们就能安然舒心;生活中多一点关心体贴、嘘寒问暖,父母就能幸福安康、颐养天年。

感谢同志的支持之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同志的帮助和支持。一份爱心、一句问候、一个眼神,都饱含着真挚的爱、浓浓的情,犹如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伴我们前行。同志的关心、启迪,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提升了我们的智慧;同志的批评,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拓宽了我们的心胸。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同志,要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打击。虚心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给予的支持、帮助,铭记于心、践于行。

感谢组织的培育之恩。党组织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立身的阶梯、事业的靠山。陈毅元帅在《手莫伸》一诗中发出这样的诘问:“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我从部队到地方,深深感受到,离开了组织,再好的种子也发不了芽;离开了平台,再能干的人也难以成才。我们的一切成绩归功于党组织的培养。对组织感恩,就要以依靠组织为荣,以身在组织为幸,积极为单位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到默默耕耘、扎实工作、不问收获,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回报党组织的关心和厚爱。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生于伟大时代,从事伟大事业,当不负时代、不负事业。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党、对待民、对待己,人生之花会开得更加绚烂,人生之路会更加宽广。只要每个人都真诚地感恩春天,就如见春天,世界也就永远阳光灿烂、温暖如春。③22

2024-03-29 杜林波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1868.html 1 常怀感恩之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