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种粮大户地头学“滴灌”(百名记者大走访)

技术人员正在传授滴灌技术。

□记者 刘彦章 徐启峰/文 刘俊涛/ 图

5月16日上午10时,天气晴热,沈丘县百余位种粮大户相聚周营镇绿生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块实验田里,观摩“玉米单产提升滴灌带铺设暨水肥一体化”现场演示。头顶阳光毒辣,地上浮土飘荡,丝毫挡不住他们学习的热情。

“咱们每亩玉米地现在能收1500斤,如果用上滴灌带,在小、大喇叭口和灌浆期进行三次追肥,可以收2000斤,商水、太康都试验成功了。”沈丘县农村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赵彬拿着喇叭,讲解新技术的好处。

这次活动是沈丘县农村农业局组织的,选在“三夏”前半个月举行,就是提前给种粮大户授课,让他们在夏种时能够用上新技术。

技术人员开始演示滴灌技术,种粮大户“呼啦”一下围上来,学习怎样安装水管、阀门,并不时询问:“水泵功率开多大?管子能扯多少米?流量怎样控制……”现场气氛热烈。

不一会儿,滴灌带接好,打开水泵,汩汩清流从管子里渗出,渗入干旱的土地,润物细无声。

滴灌技术专家刘教授从民权县赶来,现场讲学:“粮食要增产,合理密植不可少。但合理密植就需要水肥到位,庄稼才能长得壮。我们在外地做实验,使用滴灌带水肥一体化,一亩地能种6600多株玉米。”

石槽集乡种粮大户张艳菊听得认真,还用手机录了音。她去年种小麦时就铺设滴灌带了,但是有些细节没掌所好,管子不时被堵,这次听专家讲解,豁然开朗。她说:“滴灌带不是铺上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注意清洗,像刷锅一样,追一次肥后就要用水清洗一遍……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大水漫灌会降地温,让作物吃不消,而滴灌就很温和,还省水省电。”本次活动的“地主”、绿生源合作社负责人赵鹏飞准备在1500多亩地里全部铺设滴灌带。他说,以前种玉米只上一次70多公斤的底肥,如果用滴灌带,底肥上20公斤就够了,后期追肥三次,总用肥量与以前基本相同,效力却更均匀持久。“肥力足了就能合理密植,亩株数达到5500甚至更多,千粒重也会提升,产量就上来了。”赵鹏飞说。

赵彬对新技术带来的增产前景十分看好。“沈丘县现在大力推行‘吨半田’,即一亩地小麦一季收1500斤,玉米一季收1500斤,一年下来打粮一吨半。现在小麦单产大面积突破1500斤有难度,玉米种植如果能在关键时节落实关键技术,产量有望达到2000斤。”赵彬高兴地说,“种粮大户学习很积极,相信他们学习吸收后,能把大部分地块打造成‘吨半田’,更进一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②6

2024-05-18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8040.html 1 种粮大户地头学“滴灌”(百名记者大走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