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筑路英雄”张福林(周口红色故事汇)

□记者 王锦春 金月全 王丹

闻名天下的川藏公路,如同一条彩带,蜿蜒于雪域高原,被自驾者、骑行者称为“最美天路”。然而,雪山见证,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

70多年前,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在空气稀薄、高寒缺氧、乱石纵横的恶劣环境中,用血肉之躯修筑进藏公路。

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旁,长眠着3000多名筑路战士,平均每公里就至少有一名战士牺牲。

张福林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川藏公路雀儿山段的路旁,有一座张福林烈士陵园。烈士雕像手持铁镐,凝视前方,向人们诉说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筑路故事。

张福林,192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大李庄乡林宋村,195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原、西南等战役,多次荣立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决定修筑川藏公路。1951年, 张福林随部队开拔到雀儿山安营扎寨,投入到修筑川藏公路的战斗中。 张福林所在班担负爆破石方的任务。

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高耸入云天。早一天打通雀儿山,就能早一天把公路修到西藏。

在雀儿山,张福林创造了奇迹。原来一个炮眼只能炸很少的石头,他探索出一套爆破法,创下纪录,是当时全国爆破工效的140倍!张福林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开来。

1951年12月10日中午收工后,张福林为了连队午后施工安全,在工地检查炮眼及装药情况时,突然被山坡上坠落下来的一块石头砸在身上。

卫生员忙着向前进行抢救,他说:“不要管我,快去修路!”“不要给我打针,我不行了,给国家节省一支针吧……”

张福林的一腔热血,染红了雀儿山的冰雪。

在担架上,张福林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递给指导员,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五包菜籽。他生前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青藏高原,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张福林牺牲后,战友们把他安葬在路边。他要陪伴牺牲的战友,他要看到公路通向西藏。

张福林牺牲18天后,雀儿山段的公路修通了。通车前夕, 部队首长来到张福林的墓前,深深地三鞠躬,深情地说:“我们有这样的英雄战士,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困苦!”

1952年,张福林被追记一等功,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1953年,张福林被授予“筑路英雄”称号。

195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学习张福林忘我精神》的评论。他的英雄事迹,长期鼓舞后人艰苦奋斗。

2011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张福林被评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川藏交界处的雀儿山建立张福林烈士陵园,立有张福林烈士铜像。

哈达、花儿,献给张福林烈士。过往的人们纷纷行上庄重的注目礼。

张福林,少小离家参军,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的英灵始终守护雪域高原。

家乡人怎能忘记张福林?在他的家乡扶沟县大李庄乡林宋村,人们建起了张福林事迹陈列馆,传颂他的红色故事。

家乡人也忘不了张福林的母亲薛桂芳。她因积极从事革命工作,1947年壮烈牺牲。

在薛桂芳的坟墓旁,家乡人建起张福林纪念碑,同为革命烈士的母子俩人,终得团聚相伴。

以张福林为代表的筑路大军锻造的“两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精神,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刻入了共和国的里程碑。②6

2024-05-21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0131.html 1 “筑路英雄”张福林(周口红色故事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