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种田有了科技范(见证·美好周口)

□记者 田亚楠

“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大到我都不敢认了!”5月16日,返乡休假的郸城县胡集乡村民王谨德来到自家的地里,看着一块块麦田像地毯一样铺向天边,他感到非常震撼。“你看那一排排整齐的排涝沟渠,一行行铺设完毕的地埋滴灌管道,没想到种地也有了科技范。”他说。

王谨德今年28岁,在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多年不下地的他,记忆中种地还是原来的样子。“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浇过地,1人1天累死累活只能浇5亩地。想不到现在通过智慧农业控制APP程序,1台中心支轴式喷灌设备10小时能浇400多亩地。”他感慨道。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距离麦收不足10日,田间的中心支轴式喷灌等智能机械设备将见证今年的夏粮大丰收。据了解,位于郸城县的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采用高规格设计、智慧化管理,按照“六化”“六统一”及“田、土、林、路、水、电、技、气、管”九字建设标准,科学设计、精准施工。仅浇灌模式就有7种,即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固定式、卷盘式、伸缩式、管灌式、滴灌式。

“听父亲说,由中科院设计实施的大数据物联网,能自动防治病虫害、自动检测土地地力缺项、自动提醒氮磷钾缺失,还有无人机收种管,无需上人工,咱们农民也用上高科技了,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王谨德说。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家乡的变化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我的选择不会错。”今年32岁的张攀是郸城县城关镇人,与许多同龄人不同,他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当农民。他说:“我种了将近10年的地,亲眼看到各种科技元素融入土地,现在种地不再拼体力,而是拼智力。我在农高区流转管理土地1000多亩,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机械化作业,2个人就能轻松管理。”

有了科技加持,农业也能变得更美好。郸城县以高科技赋能农高区建设,围绕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高效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强化科技创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质量推进农高区建设,努力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打下坚实基础。①7

2024-05-22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0187.html 1 种田有了科技范(见证·美好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