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三夏”时节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每年这个时候,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投入人力和物力,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服务,以确保“三夏”生产顺利进行。“两情相悦”的有用服务,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也确需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三夏”服务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不但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反而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有的服务团队本身就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的单位服务方式过于僵化,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还有的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服务效果不佳,甚至损害农民的利益。原本把大型收割机合理分配在不同地块才能提高作业效率,有的媒体为了拍摄所谓的“大场面”,生生地要组织十几台农机在一个地块扎堆收割。有的单位服务“三农”本不是强项,却要牵强附会地到基层刷一刷存在感,让群众配合打卡拍照。这种一厢情愿的服务,自己就能预判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怎么可能不引起农民群众的反感?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种无效服务的后果就是,农民群众浪费了时间、分了心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哪怕是无意的打扰,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进“三夏”服务,使其真正成为助农力量而非障碍。笔者以为,提供服务的部门应该设身处地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服务内容与农民需求相匹配。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三夏”服务的监管力度,确保服务提供者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评价机制,对服务项目必要性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