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六百载文风沐涡河 (行走周口大地 发现文物之美)

——探访太康文庙

□记者 王永剑

明宣德元年(1426年),流经太康的涡河水,从未想过能感受儒家文化的洗礼,能聆听岸边的琅琅书声,能见证六百年来这座精神殿堂的滥觞文脉。

借端午闲暇,记者有幸打卡太康文庙,在毗邻喧嚣的簧学街道,感悟其独守一隅的安静。

在庙前香炉内敬上三支文香,丝丝缕缕的香气悠然而上,袅袅青烟细而不绝,如同这六百年簧学延绵。

文庙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具有祭祀圣贤、教化人心、提振文风等作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与教育实力。为传播儒学兴学育人,千年古县太康建庙开堂讲学也是理所当然。

涡河边上的太康簧学街,在县城老城区,彰显着其历史区位价值。街边的文庙也是其县学,代表该县的文化中心。

史料记载,太康文庙始建于汉,隋唐因之,元末兵燹,明清以来多次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太康县志》曾记载:“文庙,在县治东,明宣德间知县崔寿始建,崇祯十五年毁。”

据了解,太康文庙原有泮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棂星门内有“崇德”“育才”两座牌坊,大成殿两侧各有廊房十五间,历经风雨,现在仅存的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远没有初时规模。

记者来之前略略做点功课,也特细看文庙建筑的精髓:大成殿的梁架结构。记者也对照文字介绍看到其前后双步梁对七架梁,以及我省古建筑罕见的两断式前屋坡。在中原地区的县学大殿,展现南方建筑风格,也算是旧时汲取精华的“拿来主义”。

作为祭祀孔子和官办学校的文庙,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祭孔大典很是庄重:乡绅、师生聚集在大成殿前,依次面北而立,地方首脑为主祭官。殿内设香案,祭祀人员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拜礼,唱祭祀歌,司仪恭读祝文,读毕捧至院内西南角燎炉焚化……33个步骤的祭祀程序不能有任何差错。祭孔乐器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这些乐器在祭孔的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6部分礼节中演奏乐章,6个乐章都有词有曲。

太康文庙作为当时的一个县级文庙,在祭祀孔子时,对祭器就十分讲究:香案1张,烛架1副,烛台50对,铜香炉1副,供桌21张,帛盒2副,锡爵13副,漆边豆150个。从此能看出大典的排场。

如今的文庙,作为学生研学和学习国学的基地,来此的孩童不再背诵以往的《孝顺事实》《五伦书》《书经大全》等儒家经典,更多的是了解其历史和传承其文化。

太康古来多名士,县学应记一功。

文庙如史册,上承儒家先贤之智慧,下启时代文化之变革。

夏风轻拂殿前古树,文庙的一砖一瓦、一屋一阁,是太康古今文风盛行的印证,也是周口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②6

2024-06-14 ——探访太康文庙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3665.html 1 六百载文风沐涡河 (行走周口大地 发现文物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