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太康蔬菜走上港澳市民餐桌(乡土周口)

□记者 张洪涛

从开始采摘,到预冷保鲜、装车运输,再到报关、通关……不到30个小时,香港、澳门市民就能从当地菜市场买到来自太康县的新鲜芥蓝和菜心。

太康蔬菜如何走上港、澳市民餐桌?这得益于太康县张集镇景泓蔬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郑世纪和他的“南菜北种”模式。

今年49岁的郑世纪曾是太康县最早一批外出务工人员。早些年,郑世纪在广州、深圳等地打拼,从事蔬菜配送行业,积累一定经验后,回到太康老家开始了创业之路。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他创办的景泓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已经从最初的14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500亩,每年往广州、上海、深圳、郑州、香港、澳门等地输送新鲜蔬菜达800万斤,其中200万斤输送到香港、澳门。

日前,记者来到景泓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来回穿梭在绿油油的菜地之间紧张劳作,他们纷纷弯下腰,用特制的刀片,熟练地割下一棵棵新鲜的菜心,然后把菜心放置在小臂上,再精心削减菜心的根部,确保根部的切口整齐划一。在记者观察的一段时间里,工人们不一会功夫就采摘了一大捆,看着一棵棵大小匀称的蔬菜,不禁让人心生欢喜。

“2017年,为了响应家乡招商引资的号召,我从广州回到太康,开始了‘南菜北种’的尝试。”郑世纪说,菜心和芥蓝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家常菜,但是一到南方的梅雨季节,南方地区就没法种植这两种蔬菜。然而,太康县的土地肥沃,光照足,有种植这两种蔬菜的天然条件,于是,他就想着在家乡太康大规模种植菜心和芥蓝,然后拉到南方的菜市场去卖,进而实现“南菜北种”。

第一年,郑世纪在太康县张集镇流转了1400亩土地,专门种植菜心和芥蓝两个蔬菜品种,经过多次尝试,他的想法在太康得到了验证,当年他种植的蔬菜就卖到了广东和香港、澳门市场,赚取了回到太康创业后的“第一桶金”。“我在广州打工时,就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只要成功把菜种出来,不愁没有销路。”郑世纪介绍,种植南方的菜心和芥蓝对土壤要求很高,为此,他每年都会大量采购鸡粪、蔬菜专用肥等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使平时浇地用的水,也要事先沉淀一晚上,才能用来浇地,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防止菜心和芥蓝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第一次把在太康种植的蔬菜卖到香港、澳门时,我很高兴,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因为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让太康蔬菜第一次走到了港澳市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郑世纪自豪地说。

“只有新鲜的蔬菜才能卖上好的价钱,为此,我们与物流公司签署了专项合作协议,可以有效保证蔬菜以最快时间从河南太康到达香港。”郑世纪介绍,他们还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投入的方式为蔬菜的新鲜度赋能。目前,基地有冷库设备,每天可以给40吨蔬菜进行控氧保鲜,最大限度保证蔬菜的新鲜。

现在,凭借着可靠的品质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景泓蔬菜成了不少大型农贸市场争抢的合作对象。“香港湾仔、澳门鸿叶、深圳海吉星等在当地响当当的大型集贸市场都与景泓蔬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设有专门的柜台,许多批发商和市民都是冲着景泓蔬菜的招牌前去采购的。”郑世纪说。

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种植和收割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景泓蔬菜基地有工人600名,包含500名长期工和100名临时工,采用按件计费,多劳多得的方式进行结算,一对夫妻平均一个月能拿到1万多元。“我们以前都是去外地打工,离家远,有点事还赶不回来,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家里有啥事也能顾得上,赚得还不少,比出去打工强得多。”谈到现在的状态,在景泓蔬菜工作的王先进高兴地说。

如今,郑世纪和他的蔬菜种植已经成为一张名片,飞出了太康,飞向了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让越来越多人吃上新鲜健康的蔬菜。谈到下一步的打算,郑世纪说,目前,他们除了在太康县有蔬菜种植基地,在广州也建起了蔬菜基地,与太康的基地形成互补,让太康蔬菜走上更多人的餐桌。②6

2024-06-18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3858.html 1 太康蔬菜走上港澳市民餐桌(乡土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