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豫东英豪 抗日英雄(周口红色记忆)

——西华籍革命烈士胡晓初的故事

1937年,普理学校教师合影(资料图片)。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沈东平,共产党的领导!”

“彭雪枫,新四军的领导!”

“胡晓初,我的父亲!”

……

5月31日,武汉市一家医院的病房内,栀子花香沁人心脾。百岁红军老战士胡雪林记忆力已严重衰退,但她看到来自家乡的记者在白纸上写下沈东平、彭雪枫、胡晓初几个名字时,精神为之一振。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铭刻在她内心深处,成为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听记者提及她的父亲胡晓初,胡雪林显得有些激动。近年来,她对父亲的思念愈加强烈,常常在病床上呼唤 “胡晓初……胡晓初……”。

思念如长河,流淌着女儿对父亲的挚爱、眷恋和敬仰。抗战年代,沈东平把胡晓初领上革命道路,彭雪枫带领胡晓初打日寇,胡晓初又成为女儿胡雪林的革命引路人。

90多年前,胡晓初创建西华普理学校,点燃豫东革命之火;任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二总队总队长兼四团团长,杀日寇威震敌胆;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用34岁的青春奏出生命的华章。

病房窗外,晚霞成绮。穿过弥漫的历史硝烟,胡晓初从历史的画卷中走来……

“胡晓初真好汉”

胡晓初,1907年2月24日出生于西华县艾岗乡都城岗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少年时父母相继病故,他跟随哥哥度日。

胡晓初性格豪爽刚毅,富有正义感。当时,西华一带自然灾害频繁,军阀混战,盗匪丛生,贪官污吏、地主豪绅横行乡里。胡晓初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外出参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奉军当兵期间,由于作战勇敢,他被晋升为连长。目睹了奉军官兵的腐败无能,胡晓初认识到,依靠军阀根本找不到救国救民的道路。1926年秋,他同本乡兄弟一起,秘密带领一个排的人携枪返回西华“三岗”(艾岗乡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以此为基础拉起一支50多名青壮年参加的农民武装。

胡晓初把从民间和散兵游勇那里收集的枪支分散到亲朋好友家里保管,统一使用。他郑重地对乡亲们说:“我们农民武装的枪支是用来保护群众、防范土匪的,谁也不能拿枪胡作非为。”

胡晓初同情弱者。村民金大成病故,家里无钱埋葬。胡晓初得知后,让人做一口棺材送去,帮其办了丧事。邻居家牲口被人偷走,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胡晓初二话没说,买一头驴送给他们……

胡晓初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由于响应者众,胡晓初等人在陵头岗成立群众性自发组织——寨公局,组建70多人的农民武装,并任队长。他带领群众,扒庙宇,筑寨墙,抗击外患,很有号召力。

1927年秋,土匪李老摸带匪徒500余人袭击陵头岗。胡晓初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抗击,枪弹、砖瓦齐上阵。激战中,胡晓初额骨受伤,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群众与土匪战斗。土匪被打死30余人,其余狼狈逃窜。1928年夏,土匪首领刘黑七带领2000名匪徒骚扰“三岗”。胡晓初毫不畏惧,组织群众利用有利地形猛烈反击。刘黑七见势不妙,仓皇逃跑。

各路土匪从此谈“胡”色变,对“三岗”避而远之。

“胡晓初真好汉,砖头瓦块运上前。受伤不顾生和死,保护村民得安全……”当地一些老人至今还能唱出这首歌谣。

投入共产党的怀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好河山沦入日寇魔爪。

“中国这么大却受小小日本欺负,是个耻辱!凡不愿受奴役之人皆应团结起来,反对日寇侵略……”胡晓初以寨公局武装队队长的身份,向“三岗”群众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抗日主张。

面对国势孱弱、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胡晓初清醒地认识到,仅当一个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是不可能挽国难、救黎民的。他时常对天发问:他的出路在哪里?民众的出路在哪里?

他的命运迎来转机。1932年底至1933年初,胡晓初出资,加上动员亲朋好友捐助所得,在陵头岗创办了一所学校,让附近村庄的孩子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恰在这时,西北军36军军长魏凤楼派部下路岩岭到陵头岗学校,通过熟人引见,与胡晓初会面,了解其武装发展情况。由于志向相同,路岩岭当即被胡晓初邀为学校教师。这一举动,使胡晓初有了接触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机会。

1933年秋季的一天,胡晓初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沈东平。别看他衣着普通,其实担负着重要任务。沈东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指派到河南许昌、西华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在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下,沈东平事前通过路岩岭,了解到胡晓初的一些情况,他决定直接到西华做胡晓初的工作。

胡晓初与沈东平一见如故。交谈中,沈东平开门见山,爽朗地说:“听说胡先生豪侠仗义、爱国卫家。我是共产党派来拜会胡先生的……”胡晓初坦然大笑道:“好得很!想了多年的朋友主动找上门来了,胡某求之不得。”

如同黑暗中见到曙光,胡晓初非常激动,很快召集铁杆朋友——西华另外两支农民武装负责人屈申亭、侯香山,向沈东平汇报地方武装发展情况。沈东平给胡晓初等人谈共产党、中央红军,谈武装斗争,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论述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阐明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的道理。

胡晓初等人听后,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他们越谈越想说心里话,越谈越觉得心离得近。

胡晓初经过与沈东平深入交谈,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为表示愿跟共产党干革命,他将个人武装交给党指挥,并为自己取号为“普照”,希望马列主义思想光辉普照大地。

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沈东平在“三岗”、屈庄一带开展活动,长期住在胡晓初家中,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都由胡晓初负责。在党的教育指导下,胡晓初奔波于几十个村庄,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进步力量。

由此,偏僻的西华“三岗”成为周口和豫东革命的“心脏”,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联络点、接转站,豫东革命武装的发源地。胡晓初的家也成为共产党在西华的秘密活动场所、革命同志的落脚点。

普理学校 普及真理

胡晓初的行动引起国民党的注意。1934年春,国民党下令通缉胡晓初等人,并派两个团的兵力围剿“三岗”和屈庄,烧毁胡家房屋及学校。沈东平只得把胡晓初及其家眷转移到许昌暂时隐蔽。这期间,胡晓初应邀和路岩岭前往山东泰安与魏凤楼会面,进一步接受马列主义教育。

1935年春暖花开时节,胡晓初在党的支持下,重返“三岗”。他同屈申亭、侯香山自筹资金,恢复被国民党破坏的学校,并将学校改名为普理学校。普理,表面上是取胡晓初之字“普照”的“普”,其深刻含义在于普及马列主义的真理。

“我们学校要向工农开门,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普理学校成立后,胡晓初任董事长,并宣布了自己的办学方针。消息传开,附近群众笑逐颜开、奔走相告,争相把孩子送来上学。很快,学校就来了100多名学生,开了5个班。

随后,共产党又派来王子英、王其梅等一大批资历很深的干部在普理学校任教。他们在胡晓初支持和掩护下,深入各村了解情况,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打开了西华革命工作的新局面。

胡晓初以学校为立足点,秘密发展进步组织,在学校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民先队)、学生同盟会;同时购买进步书籍,让学生和青年农民阅读;先后在周边村庄办起8所分校,这些学校成为共产党培养干部的摇篮。

从“好汉”到战士

胡晓初长时间与共产党人接触相处,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胡晓初积极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并常对沈东平说:“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坚持抗战到底!”

由于胡晓初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真诚地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1935年春,经沈东平、路岩岭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向党表示:“只要我不死,党叫我征东,我决不征西,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民众的利益!”在共产党的指引下,胡晓初完成从一个旧社会富有家庭出身的绅士和具有江湖义气的“好汉”到共产主义战士的重大转变。这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受胡晓初影响,他10岁的女儿胡雪林经常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查路条、贴标语,由于表现出色,还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卖地筹款 培养干部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1936年10月,在普理学校成立中共豫东特委。沈东平任书记,胡晓初任军事委员。

为尽快解决豫东地区缺少干部的问题,胡晓初同豫东特委一班人积极活动,于1936年11月在普理学校举办第一期抗日干部训练班,并担任班主任。

训练班学员主要来自“三岗”、屈庄的青年农民。天气寒冷,20多名学员每天都要上早操。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操场上的雪有十多厘米厚,军事教员王其梅并没有停止训练,反而要求大家和他一样脱下鞋子光着脚跑操。

学校在军事训练上严格,但对待学员温暖如春。胡晓初看到一位学员衣不遮体,就让家人给这位学员做了一套衣服,并资助一些费用。两个多月的学习中,大家互相关心爱护,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抗日局面发生变化。胡晓初等人按照豫东特委指示,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到处张贴“反对日本侵略”等标语。各村相继建立青年队、壮年队、姊妹队、老头队、老婆队、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团体。

1937年12月,豫东特委在普理学校举办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胡晓初再次担任班主任。为筹集开班经费,他卖掉自家的120多亩地,将卖地所得全部交给党组织。这期训练班300多名学员结业后大部分奔赴西华乡村。

抗战期间,普理学校举办了40多期抗日干部训练班,培训革命战士4400多人,规模之大、期数之多、人员之广,堪称华中典范。胡晓初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整编部队 出征抗日

1938年春,日寇进犯中原,开封告急,西华成为抗战前线。豫东特委作出两项重要决定:一是迅速建立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二是抓紧改造旧政权。

按照豫东特委意见,中共特别党员、西华县县长楚博以县政府的名义撤掉4个不积极抗日的区长,任命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分别为4个区的区长。胡晓初等人利用本乡本土的优势,在全县迅速组织起3000多人的抗日武装。

1938年5月,以4个区武装力量为基础,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正式成立,下辖4个区团。楚博任司令,沈东平任参谋长(实际是政委),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兼一、二、三、四区团司令。不久,豫东特委决定,由胡晓初牵头对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整编,将番号改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西华部队)。通过整编,自卫团4个区团合编为3个支队,楚博、沈东平、王其梅仍任原职,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分别担任自卫军副司令兼一、二、三支队支队长。3个支队3000多人,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有较强战斗力的抗日武装。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西华部队终于等来了抗击日寇的良机。

1938年7月,按照豫东特委指示,西华部队分两批东进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胡晓初和沈东平、侯香山、王其梅等人率领1500多人,从西华经太康转战睢县平岗一带。

当时,日寇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胡晓初等人带领的西华部队,先后歼敌3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给了亡国论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之后,由于沈东平在马路口作战时牺牲,部队供给出现困难,胡晓初随西华部队于8月中旬返回西华休整。

斗智斗勇 保护同志

战旗迎风,猎猎作响。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确山竹沟出发来到西华,与吴芝圃、萧望东的部队在杜岗会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在西华主持召开会议,组建新的豫东特委,胡晓初任特委委员。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后,留在豫东坚持抗战的西华部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1939年初,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将西华部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胡晓初与豫东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同意西华部队暂时接受改编并调防周口。改编后,国民党第一战区指令庞国钧(后为刘庄甫)任司令,胡晓初等人为副司令。

刘庄甫为达到分化、瓦解、控制西华部队的目的,采用各种卑劣手段,一方面对上层拉拢、腐化、收买,另一方面派特务混进部队探听虚实,企图使西华部队脱离共产党领导。

胡晓初与刘庄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其梅时任自卫军第七路政治部主任。刘庄甫在部队花名册中发现王其梅的籍贯为湖南。

刘庄甫找到胡晓初发问:“那个湖南人王其梅怎么到部队的?你们都是西华人,怎么会有湖南人?”

大家面面相觑时,胡晓初随机应变说道:“我们当初组织自卫军时,懂军事、会打仗的太少,就托朋友从国军中请来这位参谋,就指望他管理军事训练呢。”

刘庄甫找不到破绽,只得作罢。事后,胡晓初立即给王其梅通气。豫东特委研究后决定,让王其梅迅速离开部队,到睢杞太地区打游击。

胡晓初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王其梅化险为夷。

“摊牌”东进 与彭雪枫会合

为彻底消灭西华部队,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几次致电刘庄甫,调西华部队西进舞阳“整训”。胡晓初和豫东特委一致认为,国民党调西华部队西进舞阳“整训”,目的是吃掉这支队伍。关键时刻,大家决定遵照上级关于“部队必须东进抗日”指示,拖延西进时间,找机会突围东进和彭雪枫部队会合。

一个催,一个拖,斗争形势复杂。虽然刘庄甫只是名义上的司令,但由于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不能轻举妄动。对形势深入研判后,胡晓初和豫东特委的同志想出一个妙计。

1939年11月底,胡晓初等人率西华部队假装到舞阳“整训”,并电告刘庄甫。刘庄甫不知是计,亲自带队前往。

部队启程,2000多人的队伍在通往舞阳的路上慢慢地走着,第一天走20余里;第二天上午,又走20余里,中午来到一个叫冷饭店的地方。胡晓初命令部队停下来,决定在这里和刘庄甫谈判。

刘庄甫以为部队会继续西进,但看到部队没动静,亲自找胡晓初、侯香山等人“理论”。

刘庄甫:“听说部队不愿行动了?”

胡晓初:“听说上边要整编我们这个部队。”

刘庄甫:“没有这事,没有这事。”

胡晓初:“我们有情报。”

刘庄甫:“你们相信我。如果有事,我愿与部队共患难。”

胡晓初:“就怕到时候你担当不了……”

事已至此,双方只好摊牌了。

胡晓初不愿再磨叽,大声说:“我们要东进抗日!”

其他人响应道:“我们拥护你带我们抗日,谁不跟着你抗日,让他吃枪子!”

刘庄甫进退两难,脸色大变,沉思许久,只好服软。

胡晓初趁机提出强硬要求:部队东进后,3日内不准上报;不能派兵攻打;家属小孩不得伤害,否则后会有期……

甩掉刘庄甫,西华部队掉转头迅速东进,冲出国民党部队封锁,经过8个昼夜急行军来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合,受到当地军民的热情欢迎。

不久,西华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二总队,胡晓初任二总队总队长兼四团团长。

归属新四军后,二总队驰骋豫皖苏平原,先后在白庙、永城、聂奶奶庙、书案店、新兴集等十多次战斗中,同日伪顽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后来,新四军六支队二总队进行整编。根据工作需要,胡晓初调任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行政处副处长,从事保卫工作,开始新的征程。

视死如归 慷慨就义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豫皖苏边区根据地由此处于重围之中,形势严峻。胡晓初以大局为重,主动向组织请示:跳出包围圈,重返西华,组织力量,开展斗争,牵制敌人。

2月初,彭雪枫批准胡晓初带领部分战士前往西华。然而,他们路经安徽涡阳时遭国民党军骑兵突袭。因寡不敌众,胡晓初不幸被捕,后被押解至沈丘县城监狱。

敌人得意忘形,让胡晓初住优待室,好饭好菜款待,并甜言蜜语规劝他:“只要悔过,今后还有好前途……”

“共产党员抗日救国有什么错?无错又怎么悔过自新?”胡晓初严词拒绝。

敌人利诱不成,就来硬的。他们将胡晓初弄到审讯室,摆上杠子、皮鞭、夹棍等刑具,威胁说:“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还有比死更让人害怕的刑具吗?如果没有,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用?”胡晓初厉声呵斥。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胡晓初无视敌人的利诱,不惧敌人的威胁,一次次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杀害共产党人的罪恶阴谋,让敌人恼羞成怒。

1941年5月5日上午,沈丘县城被阴云笼罩,天气沉闷。国民党反动派撕下伪装,对胡晓初下了毒手……

在前往刑场的途中,敌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胡晓初被五花大绑,浑身是血,视死如归。行进至城门时,他甚至冷笑着对领头的人说:“朋友,活儿做漂亮点,别在众人面前丢了手段!”

在西关十字路口,群众被军警挡住。远处,“共产党万岁”的呐喊声坚定有力,随后罪恶的枪声响起。

胡晓初,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甘洒热血,绝不变节,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慷慨就义。

“豫东多英豪,茎直艳且娇。前有吉鸿昌,后有胡普照。为国为民事,敢用热血浇。浩气世长存,馨香换今朝……”

他心中有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

195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在胡晓初创办的普理学校旧址重建普理学校新校园。

1956年,河南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在普理学校建立豫东特委纪念塔。

1963年,西华县委、县政府将胡晓初遗骨从沈丘县城迁入普理学校院内并立碑纪念。

如今,普理学校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来此参观学习、到胡晓初墓前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

革命家庭 薪火相传

胡晓初对党赤胆忠心。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女儿也参加了新四军。小女儿胡雪梅在与日寇战斗中,牺牲在洪泽湖畔。大女儿胡雪林1941年从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毕业后,在新四军四师从事战地救护;1946年被调入华东野战军医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一直在湖北省委党校工作,直到离休。

晚年与子女交谈时,胡雪林依然忘不了那段血与火的洗礼:抬担架时,她跑得最快;给伤员扎针时,她扎得最准。由于技术全面、热情耐心,她多次护理危重伤员,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1944年,新四军四师首长宣布胡雪林获得南丁格尔奖。

胡雪林1984年离休后,一直住在湖北省委党校的普通宿舍。她的小儿子成卫东说:“母亲有几次机会可换更大更好的房子,但她都拒绝了,也拒绝使用单位配备的公车。”

在老人简朴的住室里,墙上镜框里两张烈士证非常醒目,一张是胡晓初的,一张是胡雪梅的。她时常盯着看好长时间。这两张证书承载着老人永远的思念。

最近几年,胡雪林年事已高,长期住在医院里,有时神志不清,目前很少说话,不过也有例外。一看到佩戴党员徽章的医护人员,她会主动说 “党员,好人,干好事的”。遇到军人前来探望,她举起右手,颤巍巍地敬礼。

夜半醒来,胡雪林会清晰地喊出胡晓初、胡雪梅的名字。他们既是她的亲人,又是她的革命引路人、革命战友,也是她最丰富、最感人的记忆。②15

2024-06-22 ——西华籍革命烈士胡晓初的故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4286.html 1 豫东英豪 抗日英雄(周口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