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穆青的周口情结

郭志刚

在周口中心城区有一座古老的二板桥,二板桥东岸有几处老房子,其中一处住着穆姓一家。其房子质朴简陋,寻常不过,但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中国新闻界泰斗级的人物。他就是新华社原社长、近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这处宅子就是“穆青故居”。

穆青的曾祖父穆松泉在周口穆斯林界很有威望,曾在周口怀庆寺当阿訇。他膝下五男二女,长子穆廷桢,就是穆青的爷爷,是清朝末年的举人,被封为安徽省怀远县县令。老爷子知书达理,是当时周家口有名的乡贤,但还未上任,就遇上了清朝灭亡,不但官没做成,生活也难以为继。无奈之下,1920年,经朋友介绍,穆青的爷爷到了安徽蚌埠淮南煤矿给一个资本家当师爷。穆青一家包括祖母、父母就从河南周口迁到安徽蚌埠。爷爷从小教穆青读书写字、打拳练武。

1930年,穆青的爷爷突患疾病去世,全家无生活来源,于1931年逃到祖母的娘家开封杞县,当时穆青10岁。穆青在杞县上了小学和初中,于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

1938年,日本人占领了杞县。在外漂泊了18年之后,穆青父母带领全家最终又回到了老家周口。

关于这段经历,穆青在《在河南故乡》一文中曾有过记述:“我的父亲曾三次逃难,至今仍在靠亲友接济过活。”穆青这里说的“三次逃难”就是指从周口逃到蚌埠、从蚌埠逃到杞县、又从杞县逃回周口。从这三次逃难中可以看出穆家的变迁,也可以知晓这三个地方争穆青的缘由。

尽管对于穆青的故乡有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但穆青始终把周口当故乡。1949年5月,穆青参军12年后,回周口探亲时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在河南故乡》。他写道:“我走过辽阔的豫东平原……特别是在风沙弥漫的黄泛区,更是一幅人间惨相的图画。那里像塞外的沙漠一样,一片黄沙,几乎是寸草不生。过去被黄河水淹没的村镇,至今仍可以看到埋在黄沙中间的个别楼房的屋脊。许多无家可归的居民,如今以芦席帐篷为屋,聚集一起熬着痛苦的岁月。”正是这里的“一幅人间惨相”,给穆青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一直惦念着家乡群众的生活,也希望家乡群众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从北京驱车千里回周口。仅从1982年至1999年,穆青就八下扶沟、六下周口、三下沈丘和淮阳,还去过项城和鹿邑,几乎跑遍了周口的所有乡村,并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以周口为题写出了十多篇关于农村发展的通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动。

1982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对于如何安排农作物布局,农民心里没数。穆青就到周口调研。他发现,当年周口的夏粮产量首次超过了秋粮。当时,人们还未认识到这有什么意义。但穆青敏锐地觉察到这不单是个粮食作物布局调整问题,还是一个周口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他发表了《夏大于秋》的文章,号召周口多种小麦。从此,周口大地掀起了种麦高潮,小麦产量逐年提高。今天,周口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国小麦主产区,这里面有穆青的功劳。

1984年,穆青给时任周口地委书记张文韵写了一封关于发展养牛业的信,建议家乡把养牛作为农民致富的突破口。这一远见卓识符合周口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周口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穆青欣喜之余写出《赶着黄牛奔小康》的著名文章。同年,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专程来周口调研,并写了《关于河南省及周口地区养牛和秸秆过腹还田情况的调查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13个国家的专家来周口考察,认为:“周口发展黄牛生产创造了中国农区一个较好的模式,把废弃的秸秆变成了牛肉。”

1986年,穆青到淮阳参观了太昊陵、龙湖及松柏造型公园,认为淮阳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并亲笔题写了“淮阳独秀”四个大字。今天的淮阳游人如织、景色如画,松柏造型公园也改名为“独秀园”。“淮阳独秀”,成了淮阳最好的广告和金字招牌。

1987年,穆青给时任周口地委副秘书长马远征的信中说:“周口是我的祖籍之地,我关心周口的建设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可惜我只是一介文人,帮不了家乡多少忙,只有给点精神鼓励而已,把周口建设好还得靠你们。”

1993年,周口因沈丘假药案而声名狼藉,产品销不出去,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困难时期,穆青又回到周口,经过采访写出了轰动全国的通讯《潮涌中州》,为周口恢复名誉、加快发展作贡献。

穆青还为周口地委题写了清朝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希望,周口的干部要认真倾听民间的疾苦声,时时刻刻关心体贴群众,为人民排忧解难,多谋利益。穆青的这幅字被复印多份,挂在地区各局委及县市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里,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这幅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不仅仅因为题写的内容好,更因为书写者穆青以他自己的言行,赋予了这首诗更高的境界。看到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人民、对家乡那种发自内心的博大深沉的爱!

穆青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曾写出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等影响巨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系列好通讯,是个大人物,但这么个大人物却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千里迢迢多次回周口,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表面上看这是穆青对家乡的感情、对家乡的爱,但根本的是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穆青新闻思想的灵魂和主题是勿忘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穆青以丹心赤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以浓墨重彩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不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堪称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楷模。在工作方法上,他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始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穆青的每一篇报道都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这与他坚持勿忘人民和走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

穆青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告慰他的是,今天的周口人民,在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下,已过上了小康生活,昔日的黄泛区已变成了国家大粮仓、昔日狭窄的德化街(“穆青故居”所在地)已变得宽阔整洁,周口这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已崛起在豫东大地。正像他生前关心家乡一样,家乡人民也深情地怀念他!

2024-06-28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4554.html 1 穆青的周口情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