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国防
“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生1862人,教职工153人,是鹿邑县唯一一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示范学校。”6月24日,鹿邑县贾滩镇中心学校校长李保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本着“办好乡村基础教育,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宗旨,以“五个着力”为抓手,坚持标准化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着力党建引领,明确建设发展方向
学校强化先锋引领作用,让党员初心在岗位上熠熠生辉。实施青蓝工程。党员传承初心,对学生生活上帮、工作上带、心理上辅,指导年轻教师安心积极高效工作。做好“三个一”帮扶。每个党员教师分包一个班级,帮扶一个后进生,确保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强化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引领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运动会、教学能手比赛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党组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三精”课堂,即目标精确、讲解精准、作业精炼。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党建引领教学改革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扎实有序安排推门课、优质课、汇报课活动,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抓好高效课堂工程。
着力硬件建设,夯实均衡发展根基
鹿邑县、贾滩镇均将学校硬件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力投入,对学校教学楼、餐厅楼、住宿楼、办公楼、多功能楼、教研楼进行修缮。购置设施设备,新增教学仪器、图书、多媒体等。对操场、篮球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学校教室照明进行标准化改造,对校园主路铺设沥青地面,并改造升级校园网络,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实施校园美化工程,提升了校园硬化率、绿化率,为师生营造了优质安全舒心的校园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就读,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效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着力提升软件,引导教学全面提质
大力提倡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打造优质文化环境。以“一楼一主题,一室一特色、一角一风景”为主旨,在校园内布置了“国学经典”“餐饮文化”“就寝文化”等专题宣传区域,让砖瓦成为知识载体,做到“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
做好“三大工程”,即教育工程、阅读工程、写字工程,督促学生以习惯养心、阅读养品、写字养性,在校内设置读书长廊、知识宣传长廊,悬挂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每个班级设有读书角,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秉承“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开足课程,成立社团,选派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展现个性、发挥才能。
开展“人育花草,花草育人”活动,引导师生在学校里栽种各类果树苗木,通过劳动实践,播种希望,收获果实。筹建了省首席农村教师工作室、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县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榜样,定立目标,树立导向,造就了好学、乐学、善学的教师队伍。
着力机制建设,全面强化制度保障
根据“管业务必须管标准”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贾滩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贾滩镇中心学校教师工作量化实施方案》《学生“三十一不准”》《贾滩镇班主任绩效量化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安全等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根据需要及时将标准类政策转化为工作标准,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高质量谋划、高水准推进。
着力家校共育,协同营造教育生态
以“共育同责,赋能成长”为理念,以“为家长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宗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及亲子阅读活动,听取家长意见,积极回应家长关注,让家长和社会充分了解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和营养午餐等工作。
成立“雏鹰计划”公益组织,帮扶困难学生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8年来共资助学生148人,同时对建档立卡学生捐款捐物,关心关爱学生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校社教育网格作用,营造“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健康教育环境,合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有付出就有回报,贾滩镇中心学校的“五个着力”,打造了标准化示范学校的样板。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校”“全省实践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中小学数字教材应用样本校”“省示范家长学校”“省五育并举示范校”“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社团建设特色校”“省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校”和“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市文明校园”等称号。
采访结束时,李保华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党建引领、文化立校、特色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党建、强化思政、提升内涵、优质发展”为导向,推动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师生素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学校共享共建,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科研支撑、人才支撑,为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