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用红色基因滋养初心

——周口日报社媒体融合培训班赴延安学习的体会与思考

延安,中华民族的摇篮。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6月3日至7日,周口日报社媒体融合培训班一行18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延安。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清凉山新闻纪念馆,来到杨家岭、枣园、南泥湾、桥儿沟、中共中央西北局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与延安融媒体中心同行进行交流,用延安精神淬炼灵魂,用红色基因滋养初心,在新闻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更好地推动报业高质量发展。

探寻延安学习运动的真谛

在延安桥儿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展馆里有一段话非常醒目:“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这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目标。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在延安自然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培养新干部上升到战斗任务的高度?这个任务怎么开展的?完成得怎么样?

红军到达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但是,革命队伍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战士,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陈旧、思想保守,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党内许多人受教条主义影响,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学习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

为深入开展学习运动,党中央制订了干部教育计划,制订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的学习课程,分类指导、因材施教。1940年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规定全党在职干部必须保证平均每日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非因作战或其他紧急事故不可耽误。对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毛泽东传授了学习方法,一个是对付忙的办法,用“挤”的精神,再一个对付不懂的办法,就是“钻”的精神。“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延安学习运动中,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毛泽东是带头学习的典范。延安的窑洞里,昏暗的灯光下,他带头精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晚上看书写作,一忙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还照样参加劳动。在延安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延安学习运动中,人人处在学习中,延安成为一座大学校。

延安学习运动结出丰硕的果实。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正是依靠全党上下扎实有效的学习研究,我们党在延安的窑洞里,找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几万、几十万干部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燃起革命的烽火,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

延安学习运动结合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通过集中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成为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型大国,认真学习延安时期的学习经验,不仅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要牢记党性原则

清凉山是延安的著名地标,不只因为山上有延安古城,延安时期这里还是新华社、解放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党媒办公所在地,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在这里,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珍贵回忆,让我们进一步懂得新闻媒体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毛泽东非常关心创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报》。1942年3月,毛泽东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1942年9月,在毛泽东审定的《解放日报》社论《党与党报》一文中明确指出:“党经过报纸来宣传,经过报纸来组织广大人民进行各种活动。报纸是党的喉舌,是一个巨大集体的喉舌,在党报工作的同志,只是整个党的组织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党的意志办事,一言一行一行一字一句都要照顾到党的影响。”

毛泽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改版,目的就是在新闻工作中执行党性原则,把报纸办成人民的教科书。1944年,《解放日报》创刊1000期发表社论,文章总结说,这一年又十个月中间,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一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经过改版,《解放日报》由“不完全党报”变成了“完全党报”。

延安时期以《解放日报》改版为开端,确立了一系列党报原则、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当前舆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进入全媒体时代,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更要牢记延安时期确立的党性原则,坚持以政治为先,以导向为魂,唱好主旋律,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思德是位普通战士,他牺牲后,毛泽东为什么要给他开追悼会?为什么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些问题时常涌上心头。

张思德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延安后,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并帮助战友缝补衣物,挑水烧火等。1944年,他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去山中烧木炭。后因炭窑崩溃,他为了掩护战友,不幸牺牲。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党叫干啥就干啥。在革命队伍里,像张思德这样的战士何止成千上万。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有回忆介绍,毛泽东在说到“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这句话中的“张思德”三个字时,像是从内心呼唤亲人似的迸发出来。这时,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含着泪水,等说完这句话停顿时,他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顺着面颊流淌下来……这是人民的领袖对普通战士张思德、对无数个张思德式的战士,发自内心的关爱和赞扬。这篇精彩的演讲,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为一名普通战士召开追悼会,充分显示了革命队伍对每个同志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从张思德身上,每位革命同志,都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归宿。一位炊事员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回单位一口气挑了几十担水。他说,张思德烧炭是为人民服务,死了,连毛主席都给他送葬,还讲话悼念他,我挑水也是为人民服务,为啥不好好干呢?

毛泽东从一位普通战士身上,精辟深邃地提炼出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张思德是延安时期树立的典型形象,张思德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今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仍然要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更是共产党人的制胜法宝。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我们要重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守牢初心使命,永远不能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拥有众多珍贵的红色资源。现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革命类纪念馆19座。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陕西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为了读好这本书,延安人民下足了功夫。除了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等拥有一流的展陈、顶尖的讲解,当地的大学、党校还有一大批研究延安精神、传播延安故事的专家团队。在延安新华书店,有关延安内容的图书设置专门展台,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宣传推介延安的各种类型的书籍中,有理论层面的专著,有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延安将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农业特色产业相融合,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核心带,形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红色+农业”“红色+研学”等模式,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从延安红色文化,联想到周口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28年的浴血奋斗历程中,周口红色革命史辉煌悲壮,有不少事件、人物。周口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馆、新四军窦楼之战旧址、新四军白马驿整训旧址、中共豫东特委普理学校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诞生地等。这些革命纪念馆或革命旧址,生动真实地记录我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周口有许多革命英烈,他们的红色故事感天动地。水东四任地委书记壮烈殉国,民族英雄吉鸿昌“恨不抗日死”,毛泽东称赞著名红军将领严图阁“后来表现很好”,女党员王桂芝被称为周口的“刘胡兰”,张仁甫创建了周口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共产党员李子纯被誉为“永远的丰碑”……这些革命英烈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是豫东大地上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近年来,我们对革命纪念地、革命旧址进行了保护、修复。周口英烈的故事得到弘扬,成为宣传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但是,相较于延安,我们对周口红色资源的挖掘宣传还不够。延安之行,我们更觉得讲好周口红色故事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延安三日,时间虽短,收获很大。宝塔山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全国各地热血青年为抗日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的洪流;延河岸边,我们依稀听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齐声高歌《黄河大合唱》的激昂;简陋窑洞里,我们感悟到马列主义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伟力!

延安是一本厚重的党史教科书,是一个值得多次回顾的好地方。

(周口日报社媒体融合培训班全体学员作 王锦春同志综合整理)

2024-07-05 ——周口日报社媒体融合培训班赴延安学习的体会与思考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5004.html 1 用红色基因滋养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