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大食堂”让群众回归“体面的节俭”(沙颍时评)

□吴继峰

在项城市三店镇盛营行政村,一股清新之风正悄然兴起。据《周口晚报》(7月22日)报道,自从村里办起了“盛营大食堂”,群众的红白事纷纷选择在这里举办宴席,真正实现了“既节俭又不丢面子”的双赢,不仅彰显了村民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让传统习俗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过去,村民操办红事白事时,往往追求排场,讲究体面,却忽视了铺张浪费带来的沉重负担。高昂的宴席费用,不仅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让原本温馨的婚丧嫁娶之事“变了味”。

盛营大食堂的落成并投入使用,悄然改变着乡风。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便捷、经济的用餐场所,更在无形中引导着村民树立节俭办事的新观念。在这里,红白事的用餐标准被明确规范,喜事每桌12道热菜、12道凉菜、4个汤,标准为350元;白事同样丰盛,但更为简约,标准为每桌300元。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宴席的体面与丰富,又有效遏制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食堂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村民之间的攀比心理。

盛营大食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和制度,可以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通过提供便捷、实惠的服务,能够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能有效引领乡村社会形成新风尚。过去,为了面子和排场,一些家庭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举债操办宴席。而现在,无论经济条件好一些还是差一些,大家按大食堂的统一标准操办,不再因攀比而盲目消费,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更简朴和实惠的宴席实现亲情和乡愁的表达。这种变化,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让乡村的婚丧嫁娶之事回归了本真,变得更加纯粹和温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节俭办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好的习俗需要持续养成,好的做法重在长期坚持。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地制订具体方案。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和参与度,努力把这种乡村新风尚推广开来、沉淀成文化,长久地让群众得到实惠。②11

2024-07-25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6197.html 1 “大食堂”让群众回归“体面的节俭”(沙颍时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