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9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郸城县创新中心:“智力”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聚焦十大战略 建设出彩周口)

本报讯 (记者 徐松) “我们采取问题土壤,分离病原菌,对症下药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施治,研发出微生物菌肥。这1毫升液体有100亿个芽孢杆菌,1克固体中的木霉菌孢子达到10亿个,喷施后能精准杀害病原菌,起到抗病、促生、增强作物免疫力、提升地力和抗重茬的作用。”7月28日,记者在郸城县创新中心看到,河南省作物高效生产与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张福丽,正带领5名博士和10名硕士研究生与农作物病菌力和病土“战斗”,在高新技术加持下,完胜!

豫东郸城,农业强县,1490平方公里大地一马平川,163万亩土地膏腴,是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核心区。从传统农区跨步至现代农业强县,需要生物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加速赋能农业发展。

郸城县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农高科专家组团发展,可谓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乃至豫东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中心建设有河南作物高效生产与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和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心围绕“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这一主题,紧盯小麦主导产业发展,以打造小麦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集聚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一批高端人才,研发一批小麦新品种,转化一批新成果,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郸城县创新中心专家办公楼宽敞明亮、窗明几净,设备高端、专家云集。这里设有微生物菌肥研发、生物医药原料开发、小麦分子育种、作物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地力提升等多个功能区。专家们身着白大褂全神贯注地在各功能区的工作台前忙碌着,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是去年来的,这里有广阔的舞台,先进的设备能让我的设想变成现实,众多的专家能帮我找到理想的答案。”毕业于沈阳农大的张慧芳说,她和毕业于海南大学的刘震、河南农大的李俊畅、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张毅博和闫青地,都是近两年中心新招引的博士,他们这个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在郸城全县范围内采集土壤样本,分离其中的有益菌和病原菌,然后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微生物菌肥,以生物技术抗重茬、拮病菌、改土壤、护庄稼,保障作物和土壤健康,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

据了解,郸城县创新中心目前已入驻科研团队7个,拥有博士38人、硕士50人、外籍专家2人。围绕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中心还开展了小麦新品种研究、小麦现代栽培技术研究、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小麦智慧生产技术研究、小麦精深加工研究、小麦微生物菌肥研究等工作,并建有小麦科研试验基地、种子生产基地、繁育推广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许为钢科研团队,利用高通量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推广适合黄淮南部麦区的小麦新品种,其中的郑麦 1860 在黄淮平原年推广超过1000万亩;河南农业大学介晓磊科研团队,牵头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部省联动项目,已形成 6 套综合技术模式,开发了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大数据预警决策平台,有效减少了氮素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河南省农科院李向东科研团队,牵头实施“优质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与产业化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科技专项,研究成果“黄淮地区小麦生育后期灾害性天气危害机理和防灾栽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构建的三链同构技术推广模式,为河南优质小麦产业化提供了样板。还有,张福丽科研团队牵头实施“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研究与应用”研发专项,研发的微生物菌肥和菌剂推广应用 60万亩,其中小麦每亩增产 12.9%以上,黑皮冬瓜和葡萄提前10天结果并增产20%以上。

“前面这栋楼是公共科研实验室,西侧是餐厅茶吧,一日三餐都免费,还有书吧、休闲活动室。后面是246套人才公寓,我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设备齐全。”张慧芳说。

张福丽告诉记者,该中心目前正在建设3个中试基地,分别是微生物菌肥、小麦种质、功能食品中试基地,标志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又迈出了一大步。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随着更多的专家进驻郸城、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豫东转化,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为周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郸城力量”。②19

2024-07-29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6426.html 1 郸城县创新中心:“智力”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聚焦十大战略 建设出彩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