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志新
8月14日上午,在项城市丁集镇东街行政村活动室,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俊华正伏在桌子上忙碌着。
“忙啥呢?”“忙着算账!”他向记者细说这两年村合作社的收入、分红情况,话语间满是自豪。
“2021年9月,我们村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村508亩土地全部入股。2022年,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喜获丰收,合作社年纯收入60.9万元,光土地分红就有21.3万元。2023年,虽受天气影响,但合作社也盈利近20万元,入股村民都享受到了二次分红。”刘俊华笑着说,“今年小麦收成也不错,我们正在算账,到时候大家的分红一定不少。”
丁集镇东街行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种植,走出了“土地集约经营型”的路子。这也是项城市探索推广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十种模式”之一。
近年来,项城市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推广“十种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探索推广“土地集约经营型”模式。在充分体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项城市鼓励各行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丁集镇东街行政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就是成功的例子。
探索推广“光伏发电型”模式。项城市抢抓光伏产业政策机遇,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原则,鼓励各行政村在房屋屋顶、废旧坑塘等场地发展光伏发电,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如秣陵镇八里庄行政村利用扶贫政策,建设占地面积12亩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
探索推广“传统文化开发型”模式。项城市鼓励各镇(街道)深挖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打造文化融合产品,提升文化遗产价值。如孙店镇汝阳刘行政村发展传统毛笔制作产业,村集体年增收入21万元。
探索推广“乡贤带动型”模式。项城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号召各行政村成立乡贤联谊会,将有作为、有威望、有奉献精神、有带动能力的返乡及乡土人才凝聚起来,以“一村一乡贤”为抓手,鼓励倡导乡贤通过捐款捐物、回乡投资兴业,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如贾岭镇欧寨行政村发动乡贤参与家乡建设,间接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
探索推广“资源整合型”模式。项城市结合“空心村”治理,统一整合村内坑塘、撂荒地、经营权流转地等资源要素,为一些坐拥资源却发展“无门”的村寻找破局之策,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如秣陵镇陶湾行政村整合闲置集体土地,租赁给企业建厂,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9万元。
探索推广“村企合作型”模式。项城市针对自身条件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的镇村,将发展路径瞄准“打团体赛”或村企“抱团”发展,促进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短板,实现不同村之间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富裕。如李寨镇东薛行政村联合庄王、后韩等周边村与项城市佳品农业发展公司合作,依托村22个高标准阳光温室大棚,发展猕猴桃、火龙果、玫瑰葡萄等特色果蔬种植产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1万元。
探索推广“物业出租型”模式。通过盘活现有资产,通过建园区、建厂房、建市场、建仓储设施,把资产变成资本,采取出租或入股等多种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本增值,发展集体经济,降低投资风险。如郑郭镇高营行政村把村集体的房屋、窑厂翻修出租,年收租金27万元。
探索推广“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项城市充分利用防水、劳保、皮革加工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干部带动、群众参与等,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新桥镇南赵庄行政村通过发展菊花特色种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探索推广“文旅型”模式。项城市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鼓励各行政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景点、文化客栈、农家乐、采摘等乡村文旅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光武街道东风社区依靠南顿故城景区,发展景区周边经济。
探索推广“三产融合型模式”。除鼓励开展种植外,项城市引导村集体发展“非农经济”,积极布局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贾岭镇麻大庄行政村依靠“黑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据了解,截至2023年年底,项城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67个,10万元至20万元的56个,5万元至10万元的207个。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