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南征北战 初心不变(周口红色记忆)

——河南西华籍103岁老战士侯克的故事

身着戎装,意气风发的侯克。

手捧纪念章,侯克精神矍铄。

侯克喜爱书法。

新四军时期的侯克。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一位慈祥的老人推着老年手推车,步履稳健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扶着楼梯扶手,自信地从二楼下到一楼……这是记者日前看到的视频内容。谁能想到,视频中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原旅大警备区后勤部部长、河南西华籍103岁的老战士侯克。

这段视频是侯克的二女儿侯筱婷2024年5月31日为他录制的“儿童节”专辑,祝愿这位“老龄童”节日快乐。

“虽然远在大连,但是父亲走得再远,从来没有忘记来时的路。他爱讲当年在河南西华,沈东平、王其梅、胡晓初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讲老首长彭雪枫抗日血洒沙场的故事。”侯筱婷告诉记者。

追求理想、舍命报国、枪林弹雨、热血忠诚……沉淀在侯克心中的那段红色记忆,让大家看到了他光辉的足迹,感受到了革命信仰的力量。

遇上革命领路人

1921年金秋十月,侯克出生于西华县艾岗乡陵头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儿时,缺衣少食,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如同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侯克羸弱的肩膀上。

家中一贫如洗,侯克和弟弟只得长年忍受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疾病来临,并不是每次都能幸运地挺过去,侯克的弟弟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生病无钱医治,导致双耳皆聋。看着可怜的弟弟,侯克时常以泪洗面,又无能为力。

一声霹雳震天响,西华来了共产党,侯克的命运因此发生了转折。1933年秋,共产党员沈东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指派到西华一带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组织抗日武装。沈东平到西华后,在西华“三岗”(艾岗乡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屈庄一带开展革命活动,陵头岗成了红色村庄。

为了普及马列主义,1935年,沈东平、胡晓初等人将陵头岗学校改名为普理学校。

“学校要向工农开门,要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普理学校成立后,宣布与众不同的办学方针。消息传开后,附近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普理学校就在侯克家门口。1936年9月,侯克走进普理学校学习,那时他15岁。

侯克是幸运的。在普理学校读书期间,沈东平、王其梅、胡晓初等人为他讲革命道理、指明前进方向。他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拥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崇高信仰。

接受抗日干部培训

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共产主义、抗日救国在侯克这位热血青年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革命信仰就像黑暗中的光芒,引导着他奋不顾身、一往无前……

193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中共豫东特委在普理学校成立,沈东平任书记。为尽快解决豫东地区缺少抗日干部的问题,豫东特委于当年11月在普理学校举办第一期抗日干部训练班。在训练班学习期间,侯克在沈东平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按照豫东特委指示,侯克和同志们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张贴“反对日本侵略”等标语。各村相继组建青年队、壮年队、姊妹队、老头队、老婆队、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团体。经过侯克等一批党员的宣传发动,当地群众逐渐有了觉悟,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战火烧到了侯克的家乡。1937年,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很快,广袤的豫东平原燃起战火。

豫东特委积极行动,在“三岗”创建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关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日寇入侵,狼烟四起,山河失色。侯克渴望能用手中的枪杆子,对抗入侵家乡的强盗。

随部队进行游击战

“当年参军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抗日。日本鬼子一进中国,就到处抢、到处杀,进哪个村子哪个村子就遭殃。我们平时训练尽量节约子弹,力争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人人争做神枪手……”候克说起当兵时的经历,仿佛还历历在目。

侯克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机会来了。1938年春,日寇进犯中原,西华成为抗战前线。按照豫东特委意见,全县迅速组织起3000多人的抗日武装,番号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俗称西华部队)。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还。西华部队于1938年7月发布了东征布告。出发前,侯克和全体东征将士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部队分两批东进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遗憾的是,沈东平在这次东征中不幸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谈起沈东平,侯克感慨万千:“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正是他和王其梅等人让我有了坚定的信仰,能够在战火中击杀倭寇,保家卫国,为群众报仇!”

东征加入新四军

战旗猎猎,迎风飘扬。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确山竹沟出发来到西华,与吴芝圃、萧望东率领的部队“杜岗会师”,重组新四军游击支队。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后,留在豫东坚持抗战的西华部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危急时刻,西华部队决定遵照上级关于“部队必须东进抗日”的指示,寻找机会突围东进。

1939年11月底,侯克跟随部队经8个昼夜急行军来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合。西华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二总队,侯克光荣地加入新四军。

面对日寇“烧光、杀光、抢光”的野蛮行径,他和战友们毫不退缩,打响秋季反“扫荡”和反“清剿”战役。

侯克随部队驰骋于豫皖苏大平原,多次参加在新兴集等地进行的战斗,同日伪顽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他敢打敢拼,逐步成长为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二营六连连长。

跟日寇拼刺刀时,他被刺中腿部,伤疤至今可见。尽管如此,伤好后,侯克立即返回战场,和战友们用巨大的牺牲和代价,粉碎了日寇扼杀根据地的企图。

惊心动魄肉搏战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侯克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大小战伤不断,有时险些牺牲。

1943年6月,麦收时节,苏北大地一片金黄。一天,侯克率连队战士在豫皖苏根据地宿县大张庄与日伪军进行了一场浴血战斗。

当天拂晓时分,经过一夜急行军的战士们悄悄来到大张庄附近。按照上级指示,此次行动的任务是阻止日伪军抢掠,保卫群众麦收。

侯克和连队战士吃早饭时,侦察员前来报告:几百名敌人正凶神恶煞般赶往大张庄一带打算抢粮。敌众我寡,侯克立即要求侦察员向上级汇报,同时和战友轻装跑步追上敌人。

上午9时许,战士们接近敌人,乘敌不备,突然发动攻击。晕头转向的敌人,不明我军实力,吓得来不及开枪就仓皇向大张庄西北的一块坟地撤去。狡猾的敌人依托坟地,用歪把子轻机枪向我军射击,一时间枪声大作。

交战中,侯克和战士们发现地上有许多带钉眼的皮靴印,知道这次来了很多日本兵。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大家没有胆怯,决心不管是多么凶恶的敌人,一定要把他们消灭掉!

敌人的武器先进,不可与之硬拼。富有战斗经验的侯克立即带头向村外冲,同时利用村落有利地形进行反击。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人仗着人多势众,向村里反扑,欲对侯克等人进行分割包围。

随后,狭路相逢的战斗变成近距离肉搏。厮战中,一个鬼子用步枪瞄准了侯克……

“连长,快卧倒!”说时迟,那时快,距离鬼子十多米远的连队通信员耿文法眼疾手快,抽出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结束了鬼子的狗命,救下了侯克。

这时,冲锋号从远处响起,是火速赶来增援的六连和五连。敌人不敢恋战,丢下几十具尸体仓皇逃跑,从此不敢再来抢粮。

打扫战场时,侯克和耿文法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战场上的生死相依,让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身经百战的侯克性格豁达、善良忠厚,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杀伐果断,多次获得部队嘉奖。

林海雪原浴血剿匪

在侯克的书房里,有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没事时他就爱翻看这本书。看书时,他会想起当年寒冷的冬天,自己深入林海雪原,与敌人血战的往事……

日本投降后,东北合江、牡丹江地区的政治土匪猖獗。国民党为抢占东北地盘,给他们冠以“先遣军”“保安旅”等番号,助长了其反动气焰。他们无恶不作、为害四方,瓦解我基层革命政权,屠杀我党政干部。

剿灭政治土匪,是我党我军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首要任务。1945年11月,侯克所在部队被调往牡丹江地区。他先后任牡丹江东安分区警卫团3营营长、作训参谋,东北独立8师2团(后改番号160师49团)作训参谋,参与东北剿匪。

侯克回忆,随着剿匪战斗的胜利,地方基层革命政权得以建立和巩固,广大城镇和农村已无土匪立足之地。残存的顽匪,特别是一些罪恶深重的匪首,纷纷分散逃窜,隐藏于深山老林之中。侯克所属部队及时调整战略战术,进山搜剿残匪。

在两年的剿匪战斗中,侯克和战友纵横数千里,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一个个山头……

侯克说,自己之所以对东北剿匪记忆深刻,是因为当年和他隶属同一个部队参加剿匪的战友,就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曲波根据亲身经历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有名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消灭座山雕”的故事。

“我们部队是在合江、牡丹江这个剿匪主战场,经过两年浴血奋战成长起来的主力部队,涌现出一大批像杨子荣一样的战斗英雄。”侯克说,战士们心中都有一团火,就是要解放东北,救人民于水火。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大家不惧危险、牺牲,进山剿匪,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参加保卫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保卫工作,让我永远难忘,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侯克说,这也是他常给晚辈讲起的经历。

为保证开国大典的绝对安全,1949年9月5日,党中央决定成立集军事与公安业务于一体的新型人民武装——公安中央纵队。

侯克被调入中央纵队一师2团任副参谋长,与公开的、隐蔽的敌人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随着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2团派出大批战士控制前门及天安门广场周边13座高大建筑物制高点,以应对突发事件。

10月1日凌晨5时,天安门周边全部戒严。侯克在检查天安门周边警卫情况时,突然发现周恩来来到天安门广场,沿着警卫路线详细察看。因为庆典时间较长,为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和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保卫部门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主席安排了一个休息室。周恩来走进休息室检查,还仔细查看了沙发底下。周恩来检查了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并叮嘱警卫战士不准任何人进入、靠近。周恩来细致的工作作风令侯克终生难忘。

侯克回忆,10月1日下午2时许,参加开国大典的代表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时,一位身穿土布长衫、脚穿旧布鞋的人引起警卫战士的注意。警卫战士查看他的证件时,大吃一惊,原来他是著名民主人士、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警卫战士马上扶张澜一步一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张老没有一点架子,还对战士们深表谢意。

“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神圣时刻。我们执行特殊而光荣的警卫任务,个个精神饱满、毫不懈怠,不放过任何可疑的情况。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旗漫卷,群众高喊着口号穿梭于闹市街区……”侯克清楚地记得,群众游行结束后,毛主席走到天安门城楼西头,挥手向站立在天安门前的警卫战士高喊:“同志们辛苦了!”

那一刻,侯克和所有战士激动万分,因为这是领袖对他们极大的鼓励和关怀。

其实,早在开国大典前一段时间,侯克和他的战友便开展了一系列肃特反霸斗争,抓获大量特务、土匪,有力地保障了开国大典顺利进行。

关于张澜,侯克还讲了一件趣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张澜的家暂由侯克所在的部队负责警卫。张澜对这些年轻的警卫战士十分喜爱。当发现战士们文化水平不高时,他亲自当教员,给战士们上课,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增长知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参加开国大典的保卫工作,是我一生中打过的最大的硬仗、胜仗。尽管经过时光的洗礼,但那些记忆在我心中依然熠熠生辉……”侯克说,这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

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党叫干啥就干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唇亡齿寒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1月上旬,公安中央纵队撤销后,侯克所在部队改为沈阳公安一师(后为志愿军公安一师)开赴东北地区,执行城市、工厂警卫和物资押运任务,担负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后方基地保卫工作。

听说要进入朝鲜打美国鬼子,大家都兴奋异常、热血沸腾。侯克和战友时刻关注着前方的消息:战火烧到哪里了?部队驻地离鸭绿江还有多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2年,为加强我军后援力量,侯克所在部队奉命入朝,担负防空护路保运输等工作。

一进入朝鲜,侯克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目之所及,皆是被敌机炸毁的房屋、树木、公路,这使他对美国侵略者恨之入骨。

在空军力量不及敌人的情况下,怎样对付美军的狂轰滥炸?侯克回忆,斗争中,他们部队的官兵发明了“防空哨”这一办法,即不论白天黑夜,在公路上只要有防空哨点哨兵的“哨响旗指”,汽车就可以放心通行。这种以劣对优、以土制洋的办法,保证了战场前后方运输的畅通,使敌人吹嘘的所谓“绞杀战”成为泡影。每次敌机过后,战士们还要检查公路路面,发现定时炸弹、三角钉等要立即排除。防空哨点的战士除完成本职任务外,还热心为志愿军部队司机服务,哨点成为“司机之家”。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朝人民打败美帝野心狼,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1953年7月27日,美方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鸭绿江水,滔滔碧波,奔流不息;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青。我们胜利了!志愿军陆续告别朝鲜要回家乡,车站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

同样是在花样年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侯克的战友有的回来了,有的却将青春融入朝鲜的山山水水。每当谈起那场残酷的战争,侯克总是告诫大家,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青年人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将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人生底色是对党忠诚

从朝鲜归国后,侯克被派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后调入某守备二师、旅大警备区。工作中,他严谨务实、雷厉风行,机关干部对他的评价都很高。1979年,侯克改任旅大警备区后勤部部长,1983年离职休养。

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在侯克的记忆里,却很近很近。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始终心怀信仰,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作为党的同龄人,侯克寄情笔墨,特意写下书法作品“国策英明千业振,党风纯正万事兴”悬挂于客厅显眼处,用以告诫世人。

“老首长从军多年,在作战部队中成长,长期负责警卫工作,从来没有出现一丝一毫差错。后来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上又安排他负责部队后勤工作。他二话不说立即赴任,投入工作中。任旅大警备区后勤部部长时,他心细如发、一丝不苟……”这是多年的老同事对侯克的评价。

“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奖章,离休前曾任原旅大警备区后勤部部长……”如今,西华县艾岗乡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里关于侯克的简介,勾勒出侯克投身革命、戎马一生、矢志报国的奋斗历程。

冲锋的号角、挥舞的刺刀、无畏的拼杀……在每个重要历史关头,这位钢铁战士跟随党的大旗矢志不移,他用战斗经历昭示,对党忠诚是他的人生底色。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父亲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经常告诫我们要爱国报国,不搞特殊化,保持严以律己、勤俭朴素的作风,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侯筱婷告诉记者,她和大姐听从父亲教导,先后参军入伍,在艰苦环境中摔打磨炼。

女儿们继承了侯克的光荣传统,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大女儿在部队期间积极下基层、上海岛,为官兵服务;二女儿侯筱婷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被评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三女儿刻苦钻研,成为大学博士生导师……提起女儿,侯克老人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父亲平时爱听京剧,爱看书、看报,人随和开朗、宽宏大度。我们爱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从他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侯筱婷说,父亲在不同历史时期荣获的一枚枚军功章,成了时代的红色烙印,也成了他留给后辈最珍贵的“传家宝”。

人生百年,沧海桑田。尽管已是103岁的高龄,侯克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大建设和大发展情况。每当从电视上看到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党的事业蒸蒸日上,他都倍感高兴。

“现在的生活好了,大家要好好珍惜,时刻铭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江山永固……”侯克发自肺腑的心声,是对党的感恩,更是对后辈的期望。②15

本版图片由侯克家人提供。

新四军时期的侯克。

2024-08-21 ——河南西华籍103岁老战士侯克的故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8836.html 1 南征北战 初心不变(周口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