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六尺胡同”美名传(乡土周口)

《夏楼村“六尺胡同”记》作者夏长彦讲述“六尺胡同”的由来。

□记者 徐启峰 刘俊涛 文/图

淮阳区刘振屯镇夏楼村是个美丽的村庄,巷陌纵横、路面整洁,屋舍俨然、青砖黛瓦,处处鸟语花香、安静祥和。

像许多村庄一样,夏楼村的道路没有名字,唯有村小学西边的一条路,被冠名“六尺胡同”。

“六尺胡同”,这个名字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六尺巷”,它的来历人皆称颂。史料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老家旁边有条巷子,后来被邻居吴家占用了。两家打官司争执不下,张家朝里有人,便写信寄京城,找张英撑腰。张公写诗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遂撤让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六尺巷”。如今,巷道两端石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昭示着中华民族仁义、谦让的美德。

夏楼村“六尺胡同”是蹭“六尺巷”的热度吗?这里面也有一个美好的故事。

夏楼村小学有学生300多人,近年来,每到上学、放学时分,学校门前便堵得水泄不通,只因学校西边的那个胡同太窄了,最窄处只有3米宽,错不开两辆车,偏又接送孩子的车辆多,这段路十天九堵,学生、家长苦不堪言。

3米宽的路面,让胡同北侧的住户也深感不便,他们开着机动车出门,要多打两把方向,才不至于撞到对面墙上。

2021年年底,村小学门前的道路要改造升级,拓宽到5米有余,胡同北侧的12户居民必须退院。都是依规盖的房子,让他们退院子、拆门头,可不是一件好说的事儿。

村民把目光盯向了夏长印。他家是东边第一户,有两个院子,他不同意退院,后面的改造就无从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夏铭找到夏长印商量,让他做个表率,带头退院,并核算了一下,需要退2.75米。夏长印深明大义,爽快答应:“拆!但要把我媳妇说服了。”

夏家8口人,四世同堂,年轻人对退院均表示支持,唯独他的妻子不高兴:“咱家两个院子东西长35米,这一退就是将近100平方米,恁多农具往哪放?凭啥让咱做出牺牲?”

夏长印耐心做她的工作:“咱家院子大,退一点,里面将就着也能用。你不也嫌咱家门前路窄、出路不顺吗?拓路对咱也有好处啊!何况,村子要发展,修路是必然,上级部门又拨了很多钱,要是因为咱家修不了路,四邻八舍谁不对咱指指点点?与其将来被动让路,不如现在爽快退院。”

连开了3次家庭会,夏长印才说通了妻子,退路八尺有余。

看到夏长印退院了,另外11户村民紧随其后,让出自家宅基地6~8尺。

退了院子,12户村民又自费重建门头。不久后,一条5米多宽的道路横穿村庄东西,堵车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夏楼小学的教师夏长彦有感于村民的深明大义,作《夏楼村“六尺胡同”记》,赞曰:乡贤者夏长印慕古人张英之仁德,效之以行,振臂首倡,深明大义,为拓街道,让住宅六尺有余,遗福桑梓,尤令人敬仰。一时应者云集,村民夏长迎、夏松荣、夏华粮、夏守怀、夏长豹、夏云、夏长光、夏长连、夏长龙、夏长明、夏坤皆退舍六尺,不计得失,品正德馨。

这篇辞赋被刻在夏长印家的南墙上,一走进胡同就可以看到。夏长印今年64岁,一生务农,识大体、通情理、谦逊有礼,向来受村民敬重,连续多年被评为“好乡贤”,其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实至名归!

如今的“六尺胡同”,泥难牵足、车不扬尘,一路绿树红花,掩映亭台壁画,是一条非常美丽的巷子。朋友,如果你有机会来夏楼,一定要到这里看一看,真的不比安徽桐城“六尺巷”差!①6

2024-08-23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9150.html 1 “六尺胡同”美名传(乡土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