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7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川汇区:蹚出老城区生活圈建设新路(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记者 韩志刚

2024年2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节目《畅通“微循环” 打造便利圈》,专题报道川汇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以下简称生活圈)建设工作成效。

央媒关注的背后,是川汇区多年来反复探索实践的成果,为老城区生活圈建设提供了路径参考。

在2021年9月份召开的川汇区第五次党代会上,川汇区委就确立了“一区四高五个川汇”的发展战略,让全区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成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提出“着力打造川汇区健身体系、商超体系、托育体系、养老体系、医疗体系,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让全区人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近年来,川汇区以建设生活圈为抓手,按照“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分片实施、滚动打造、逐步覆盖”的思路,创新提出“386”[即“三区”(小区、片区、街区)同改、八项提升行动、六种建设模式]建设路径,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生活圈建设等工作。截至目前,川汇区建成生活圈65个,覆盖小区729个,服务居民24.18万人,在服务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微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区”同改巧解“先天不足”

对于老城区来说,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也直接关系着生活圈的建设成效。

川汇区共有941个小区,仅2000年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就有559个。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路不平、灯不亮、水不畅、环境脏乱差、停车位匮乏等问题,尽管周边商业等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但因内部空间有限等“先天不足”,难以引入群众生活必需的一些新功能、新业态,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幸福感,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强烈。

倾听民声,办好实事。3年多来,川汇区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升,先后出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工作方案》《加快城市片区改造提升便民服务功能工作方案》《“三区”融合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为全区老旧小区改造和生活圈建设提供工作依据和指南。

“相对单个小区改造而言,连片改造更有利于将整个片区的资源统筹起来有效利用。”川汇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凤臣说,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三区”同步改造提质的新路子,小区重点在打通堵点,片区重点在提升便民功能,街区重点在完善设施,进而串联起老旧院落、区间道路等,因地制宜植入健身、商超、托育、养老、医疗等功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聚焦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全面推进生活圈建设。

近年来,川汇区结合辖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存量资源变现、撬动社会资本等措施,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先后高质量完成了文明片区、国槐片区、六一片区、中州片区、高庄片区、关帝庙历史街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片区改造项目。

八项行动满足多元需求

“进一扇门、办百家事”。川汇区聚焦完善综合服务、健身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出行服务、消费服务、市政服务、志愿服务十大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税务智能微厅等载体,33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部分功能可实现24小时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紧贴群众需求,配置业态功能,实施八项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生活圈场景。”川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王艳说,对于社会力量不愿意、不积极进入的领域,他们通过公办或补贴引导的方式加以补齐。

实施“病有良医”提升行动。依托川汇区中医院,建成社区中医馆7个、在建社区中医馆3个,逐步建立“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服务体系,让居民享受到更便捷、有效、实惠的中医药服务。

实施“食有所依”提升行动。依托谷万家、乾盛央厨等企业,建成投用老年餐厅12个、老年助餐点14个,采取“市场化+公益性”和政府补贴纯公益性两种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

实施“幸福养老”提升行动。川汇区所有社区实现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东社区等两个社区入选2023年河南省老年友好型社区。

实施“心有所安”提升行动。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中医馆,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进社区活动,面向居民尤其是学生群体,提供免费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干预等服务。

实施“幼有善育”提升行动。14所公办幼儿园全面铺开托育服务,将新增25个班、1500个托位;支持发展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中心。

实施“志愿服务”提升行动。依托市民驿站、志愿者服务站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市民提供修鞋、修拉锁、配钥匙、理发、修自行车等志愿服务,173支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一线。

实施“停车有位”提升行动。川汇区新建免费停车场10个,占地面积47932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699处;在建停车场7个,规划停车位509个;建设充电站16座,安装充电桩251个,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乱停车、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实施“社区警务”提升行动。率先推动公安服务类业务向社区延伸,选取全区9个村(社区)重点打造“三联三化”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中心警务室,逐步实现户籍业务、暂住登记、居住证核发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办理。文明社区警务室、高庄社区警务室和西张楼行政村警务室已经建设完成。

六种模式推进差异建设

城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群众需求并不相同。在生活圈建设过程中,川汇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因圈施策,总结推广六种模式,根据各个片区情况确定建设重点,满足不同片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幸福圈”。

老旧片区建设模式。在文明片区、国槐片区、六一片区等区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方式,补齐便民设施。国槐片区在改造过程中,依托“一街九院”的结构布局,充分挖掘街区文化传统和内涵,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创新融入老周口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成兼具烟火气和文化范的高品质生活街区。

城中村建设模式。在高庄片区等城中村,利用闲置仓库、厂房和政府可支配资源,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市民驿站、老年食堂等设施,补齐便民设施短板。

特色街区建设模式。推动街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商业网点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培育打造一批有品牌、有热度、有流量、有消费、有口碑的精品街区。其中,关帝庙历史街区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周家口南寨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三川十馆·春会”成为全省“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五大促消费场景之一。此外,“三川十馆·夏集”正在火爆进行中,精彩活动接连不断,成为周口中心城区“夜经济”新名片。

产业集聚区建设模式。在周口高新区规划建设集生活、娱乐、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建设专家公寓、青年人才公寓等310套,配套社区服务、购物中心、美食广场、便民超市、健身房、电影院等设施,打造以“双创”生态链为核心的功能完备的科技产业社区,满足企业从初创到壮大全周期、员工从工作到生活的全方位需求。

新建居住区建设模式。在贾鲁嘉苑等15个新建居住区,鼓励建设便民商业综合体,着力完善幼儿园、小学、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城乡接合部建设模式。在城南街道刘方坪村、城北街道邵寨村等区域,建成“村民之家”10个,融入“两堂三中心”(文化礼堂、文化讲堂、养老中心、托幼中心、娱乐中心),因地制宜布局电商、心理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功能,实现办公零距离、行政最小化、服务最大化。

“建设生活圈,是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川汇区委书记刘德君说,2024年以来,川汇区启动新民路、荷花渡、关帝庙3个“三区”同改项目,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推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均衡、覆盖人群更加广泛,努力用15分钟“圈”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画卷。②5

2024-09-07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9967.html 1 川汇区:蹚出老城区生活圈建设新路(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