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9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扶沟“博士村”:读书为大(百名记者大走访)

□记者 王永剑 任富强 金月全

扶沟县白潭镇丁家村,是一个只有两个村民组,一根烟工夫就能在村里转一圈的小村子。

9月7日,丁家村党支部书记丁绍东面对电脑显示屏,手指着《在外人士一览表》说:“丁家村有120户、590多口人,出了35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0名。”一旁的村干部王中军豪气地对记者说:“本科生在我们村有百十个。家里没有个读书娃,说话都不硬气。”

“前两天丁家村俩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去学校报到的事,让邻村人十分羡慕。” 该村驻村干部王化同乐呵呵地说。

村民丁群礼的儿子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女儿在深圳大学读硕士。他家门楣上“博士之家·中国科学院”的金属标牌十分耀眼。

下午5时,戴着眼镜的丁群礼穿着印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衫,手持书本《为心灵插上理想的翅膀》,开门迎接记者。

丁群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因家贫辍学,后在村小学任教23年。他说,此生最大的痛就是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他就把未圆的梦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不管吃多少苦也要供孩子读大学。

“孩子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那段日子是跪着走的。”年愈六旬的他谈及辛酸往事,唏嘘不已,“现在好了,孩子争气,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腰杆硬了,挺着走。”

该村第一个女博士是郝美莲的女儿。今年66岁的郝美莲幸福感满满。她的三个闺女,一个博士、两个本科。“过去,孩子30块钱的学费我都得去借。秋庄稼卖了还账,过年没钱就贷款。我和老伴为了多卖几块钱供孩子读书,就把西瓜从扶沟拉到许昌卖,一天一趟。闺女上大学的时候做两份家教……”

“现在和那时候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郝美莲向记者“炫耀”闺女给她买的新款OPPO手机。

今年78岁的丁金风从教39年,教育了丁家村三代人,是丁家村“知识改变命运”的见证者。

他说,40多年前,村民挣钱的路子不多。村里为了支持教育,对考上学的学生分一亩地以资学费。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就放一场电影庆贺,村干部还集体到其家中贺喜。这是当时最大的礼节。

村民丁全德的闺女是在读研究生,儿子读本科,家庭处于爬坡迈坎阶段。他说:“全部的心思就是供学生上学,其他啥都不讲。”

现在村民谈论的话题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高中、成绩咋样,怎样体面地帮助家庭困难的村民供养孩子读书……没有人关注谁家准备翻盖房,谁家购买了小汽车。

乡贤丁群礼说,村里正联合在外已经站稳脚跟的人员成立“励志基金会”,以资助困难家庭学子、表彰考上大学的学子。

丁家村在外子弟,不仅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更不忘反哺家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村里硬化五条主街道、安装路灯和健身器材、绿化美化……都是由他们捐款完成的。为了让村里的孩子快速提高成绩,村里正在读研究生的学生还和初中、高中学生结成“1+1”帮扶对子。

现在丁家村有“四不比”:不比钱包比书包、不比穷富比孝顺、不比楼房比学问、不比阔气比志气。

家家有学生,处处正能量。走进丁家村,爽爽秋日里在农家唠嗑,那叫一个舒心。

“穷读书而富、富读书而贵”。村内墙上的标语是答案,更是动力。①7

采访札记:

《礼记·儒行》中有句话: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意谓多财不为富,博学多识为富。

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慕名去丁家村采访,感受这个家家不比多积比多文的“博士村”。

丁家村离县城较远,但古有学风。村室旁边的小学以前是中学,几十年来像一泓清泉滋润着附近学子。不甘过苦日子的村民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酸甜文章。

村小博士多。村里走出的10名博士如今已是国家栋梁,成为当地学子榜样。村民重教育、轻聚财的好风尚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榜样力量,对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2024-09-09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50106.html 1 扶沟“博士村”:读书为大(百名记者大走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