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山高人为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河南周口籍登山英雄王富洲的故事

2013年10月,王富洲在淮阳中学与学生亲切交谈。

图为王富洲。

1960年6月7日,人们在拉萨用鲜花欢迎登顶珠峰凯旋的王富洲(右)、贡布(中)和屈银华(左)。 本版图片由淮阳中学提供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攀登者永远在路上,中国人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事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1960年5月25日,一个极大的喜讯传来:当日凌晨,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富洲带领运动员屈银华、贡布,克服重重困难登顶珠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

王富洲,河南周口西华县人,他是周口人永远的骄傲。

王富洲1935年出生于西华县址坊镇南流村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到河南省淮阳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石油地质勘察系,1956年入党,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登山队,2015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周口境内没有山,王富洲从小也没有登过山。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登山之路的?攀登珠峰时他经历了怎样的生死劫难?

日前,记者走访王富洲出生地南流村、求学地淮阳中学,追寻这位登山英雄的成长足迹。

多才多艺 志向高远

水面壮阔、风光秀美的沙河流经南流村时,在村东南角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向北流淌两公里后又蜿蜒东去……南流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村民自明朝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距今已600多年。

站在南流村沙河岸边“地球之巅”景观公园,记者见到,一方巨石上题写的“王富洲精神纪念园”几个大字苍劲有力,附近民居墙上的山水画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这里就是为纪念王富洲的英雄壮举,周口市在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着重打造的一处景点。

王富洲是名人。2019年,以王富洲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攀登者》热播以后,南流村每个人都能说出有关他的一些故事。

上了年纪的村民说,王家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王富洲兄弟姐妹四人,他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和弟弟。

村子中间有一处破旧的院落,就是王富洲家的老宅。王富洲老家尚有弟媳李素莲、侄子王秋生等人,他们隔三差五回到老宅看看,打扫一下庭院,种点儿蔬菜。

在王富洲家里的墙上,挂着十多张破旧的合影照片,能让人窥见一段斑驳的历史。

“大家都说我婆家大哥王富洲是登山英雄,但他生前每次回老家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普通人。富洲哥的几个手指头明显比正常人短一截,那是他登山时被冻伤后截肢造成的……”李素莲告诉记者。

王富洲8岁那年在村里上了小学。他边念书边劳动,割草、放牛……随着年龄增长,地里的活他也全会干。少年时代的磨练,使他更加坚强。

村里一些长者说,王富洲小时候身体特别好,沙河100多米宽的河面,他一下子能游几个来回。他像大多数孩童一样活泼好动,是村里的“孩子王”。

王富洲还多才多艺。翻开《南流村志》可以发现:1948年,南流村第一个村曲剧团成立,成员中就有王富洲。村曲剧团除在南流村演出外,有时还到外村演出。那时,王富洲才13岁,已展现出文艺天赋。

王富洲考入大学之前,先后在南流村、逍遥镇上过小学、初中。每次谈及未来,王富洲就对自己的小伙伴说:“我一定得考上大学,为国争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王富洲考入淮阳中学,第一次走出家乡。始建于1903年的淮阳中学,文化底蕴深厚。王富洲考上这所学校,在村里创造了一个奇迹。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王富洲捐赠给淮阳中学的这些纪念品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淮中学子不断向上攀登……”2024年国庆节前夕,在淮阳中学校史馆王富洲专题展厅,淮阳中学高级教师李涛向记者介绍王富洲事迹时说。

王富洲的印章、各种荣誉证书,登山时使用的雪镐、氧气瓶、手杖、靴子、背包,以及有关他的报纸、书籍等摆满了整个展厅。这些物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王富洲与母校深厚情感的见证。

王富洲考入淮阳中学不久,就遭到当头一棒:父亲不幸去世。这令他伤心欲绝,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的去世使他的家庭更加穷困。王富洲饭量特别大,在淮阳中学时常吃不饱。他平时只穿一双布鞋,有时,这一双布鞋他也舍不得穿,到老师办公室时他经常光着脚。他想尽办法减少这双鞋的磨损,减轻家里的负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帮母亲养家,每逢节假日,王富洲都尽量回家帮母亲干农活。他家距离淮阳中学约有90公里,王富洲常常从学校跑回家,省了钱也锻炼了身体,学习和干农活两头兼顾。

在淮阳中学读书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王富洲想报考战斗机飞行员上战场。检查身体时,他被查出视力有问题,当不了飞行员。

磨难和挫折没有击倒王富洲,反而锻炼了他的体魄和意志。在学校期间,他养成了勤奋、诚实、淳朴、坚毅的性格。他像一个无畏的行者,在人生理想光芒的指引下继续前进。

为国登山 志在必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54年,王富洲从淮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从此揭开人生中辉煌的一页。

大学期间,他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吃苦在前、自觉自律、待人真诚,是老师眼中的高徒、同学眼中的益友。

天生我材必有用!1958年,王富洲大学毕业,参加国家组织的攀登珠峰运动员选拔。他被教练一眼看中,理由是王富洲做事从不吝啬体力,体格壮实,气质生猛。

“能进登山队是我最大的幸福,因为在那里国家保障供给食品,可以敞开肚皮吃饭。国家还给发鞋,我再也不用为了省鞋光着脚到处走了……”王富洲曾这样幸福地回忆。

人类首次征服珠峰是在1953年,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员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南坡坡度相对较小,攀登难度也较小。而在中国境内的珠峰北坡,险象环生,无人从此处登上世界之巅。多次在北坡“折戟”后,外国人无奈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山峰,不太可能。

中国人就要争这口气。登顶珠峰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士气、展现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意义重大。

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国放弃从南坡登顶计划,决定由中国登山队从北坡独立攀登珠峰。

“一定要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王富洲曾发出这样的誓言。

在攀登珠峰之前,王富洲等人进行了“预热”。1958年8月,中国派遣包括王富洲在内的40多名登山运动员前往苏联,和苏联登山队员同登帕米尔高原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9月7日,中苏各17名队员登上了列宁峰顶,王富洲是其中之一。之后多次成功登顶名山,王富洲信心十足。无限风光在险峰,他更向往充满挑战的珠峰。

珠峰是地球最高点,攀登珠峰充满危险。在这里,6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白天也是零下20摄氏度左右,过了中午气温很快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最冷可达零下70摄氏度。喝水、吃饭在这里都是个问题,严重的高原反应常常让人生不如死。

这是一场必须成功的较量。王富洲等人肩负使命,为国出征,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担任队长 成功登顶

“当年,王富洲等人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在世界引起轰动。从南坡登顶珠峰第一人希拉里得知消息后,非常激动,他用名贵的新西兰羊毛做成一件坎肩赠送给王富洲。这件坎肩可谓校史馆的‘镇馆之宝’。”李涛打开一个大檀木箱,翻出一件羊毛坎肩向记者展示。这件羊毛坎肩毛线浓密,洁白无瑕,保存完好。

1960年2月,来自全国各行业的200多人齐聚西藏,组成登山队。中国人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战役打响了。

为确保主力队员体力不被过早消耗,登山队组织一支190多人的先遣队,先后建立大本营以及三个营地,储备大量装备、食品。到4月25日,登山队员已进行三次高山行军。由于缺氧、冻伤,三次行军过后,登山队员越来越少。

“要重新组织力量攀登,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此时,中国登山队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

重整旗鼓,绝不气馁!5月13日,登山队一名同志为突击队队长,王富洲为副队长、第一候补突击队队长,一共13人组成“敢死队”向上攀登……

5月17日,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大本营举行誓师大会。王富洲和队员们手握国旗,庄严宣誓。经过三天跋涉,他们抵达海拔7600米的营地。抵达营地不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唯一的报话机掉落山崖,突击队和大本营失去联系。

更糟糕的是,5月24日,突击队队长晕倒,王富洲临危受命担任队长,带着剩下的3名队员贡布、屈银华、刘连满冲击最后最危险的300多米。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8600米、8700米……王富洲与队员们向着峰顶攀登。

“25日天气将要变坏……”这是王富洲事先得到的气象预报。紧要关头,只能进不能退!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奋战,四人离成功越来越近。然而,承担开路任务的刘连满因体力消耗太大,两腿无法支撑身体,倒下了。紧急情况下,四人在海拔8700米的高处召开党小组扩大会议,这可谓是“最高会议”。

“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我立下壮志,不把珠峰踩在脚下誓不罢休。为国登山,我们就算牺牲也值得……”王富洲曾在《回忆录》中谈到那次“最高会议”。

“最高会议”后,王富洲决定将刘连满安置在一个避风的地方,带领屈银华、贡布继续往上攀登。

他们登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三人冲顶还要多少时间?

珠峰之巅究竟是什么模样?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在他的名篇《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以纪实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王富洲三人冲顶的经历——

夜色浓重,珠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时间。因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

珠峰终于被征服!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创造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纪录,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很快传到家乡。《南流村志》记载:“1960年,本村村民王富洲代表祖国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村民得知这一喜讯,欢呼雀跃,为其勇于攀登的精神而感动……”

生命不息 攀登不止

“从珠峰下来后,王富洲的手脚被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在医院整整住了4个月。他右手4个指头被截去一节,几个脚趾头也被截掉……”李涛告诉记者,2013年他和同事去北京看望王富洲时,了解到更多关于王富洲的生活细节。

尽管有伤,但是,成功之后的王富洲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攀登!

1961年,王富洲登上7500米的贡格尔久别峰。

1964年,王富洲作为中国登山队副政委,带领9名队员登顶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征服最后一座未被人类登顶的8000米以上的高山。

1975年,王富洲作为中国登山队党委书记兼政委,再次出征攀登珠峰。这次登顶珠峰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

1993年,王富洲任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积极培养年轻运动员。

1995年,王富洲退休。30多年里,他用实际行动赢得无数荣誉:195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0年、1964年两次获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1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1985年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1989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杰出运动员。他的事迹被写成报告文学,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王富洲和队友用血肉之躯挑战生命极限,他们的英雄壮举振奋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虽然王富洲因攀登珠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登顶珠峰也成就了他,让他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家国情怀 回报母校

王富洲成名以后,始终心系家乡,不忘母校。

1989年4月,时任中国国际体育旅行社总经理的王富洲回淮阳中学看望学校师生。王富洲的到来,极大地激励了在校学生,学校迅速掀起学习登山英雄的热潮。

为弘扬王富洲“不怕牺牲,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淮阳中学组建“富洲部”。如今,“富洲部”已成为淮阳中学的教育品牌。

“2013年是淮阳中学建校110周年。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学校筹划好几项庆祝活动,其中一项是筹建高水平的校史馆并开设王富洲专题展厅。当年春天,我随同淮阳县相关人员前往北京拜会王富洲,收集关于他的相关资料。”李涛向记者讲起当年的情景。

在北京,见到家乡人,王富洲显得很兴奋。那时,王富洲已患重病,无情岁月磨去了他青春的棱角。

“见到我们,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满口家乡话侃侃而谈。从他身上,我真正理解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内涵。”李涛说,王富洲感恩母校的培养,特向淮阳中学捐赠了登山雪镐、氧气瓶等11件珍贵纪念品,其中就包括珠峰南坡登顶第一人希拉里赠送的那件羊毛坎肩。

“王富洲还谈到,在淮阳上学时,星期天他会到学校附近的太昊陵树林里去背书,一去就是一天。那个时候,太昊陵周边没有围墙,到处都是松柏和杨树,郁郁葱葱,是个学习的好地方。”李涛告诉记者,“山高人为峰”,是王富洲向学校捐赠的书法作品。他流畅雄浑的笔法里,透露出对生活的乐观和自信。

尽管年老体弱,但2013年10月19日至21日,王富洲在女儿王毅陪伴下,还是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淮阳中学看望师生。

至今,李涛仍记得当年的情景:坐在轮椅上,王富洲寄语全体师生,要不忘党和国家的培养,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说到动情处,他几次流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富洲曾安排女儿王毅,他去世后要将他的更多物品无偿捐赠给淮阳中学,回报母校的培养之恩。如今,这些赠品静静地陈列在校史馆王富洲专题展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努力拼搏、追求梦想。

淮阳中学“富洲部”大楼走廊里悬挂的一幅大型山水画《山高人为峰》格外引人注目。这幅画以王富洲等人登顶珠峰为背景,艺术再现了1960年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登顶珠峰的场景。

画中,尽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白雪皑皑的冰川,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熠熠生辉,王富洲等三人屹立在世界之巅,似乎在向世人证明:山高人为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登山精神 永放光芒

王富洲在80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保持着河南人的质朴。这位河南人属于全世界,他的事迹影响和激励了世界无数攀登进取者。

“想不到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有点接受不了。”在王富洲眼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只是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而已。

王富洲一生信奉“无我”。生前,他常向王毅谈起1960年攀登珠峰时的情景,讲他们如何在攀登过程中团结一心、为国争光。他特别强调,能够登顶珠峰,是集体的功劳,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结果。能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高高飘扬,是他一生的荣耀。

2015年,王富洲在北京去世,新华社发布体育专电并援引中国登山协会唁电:“以王富洲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登山家所创造的登山精神已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动力源泉……”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2020年秋季,用汉白玉雕刻的王富洲塑像在南流村“王富洲精神纪念园”立起。

2023年10月,在淮阳中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一尊用大理石雕刻的王富洲登山像矗立在淮阳中学“富洲部”教学楼前。石像和全体师生朝夕相伴,时刻鼓舞着每一位学子发扬登山精神,追求卓越,挑战极限……

王富洲等登山英雄用生命和意志铸就的登山精神,将永远影响、激励后来人永不言败,登上更多顶峰,谱写更多家国同心、家国同行的奋斗史诗。②15

2024-10-16 ——河南周口籍登山英雄王富洲的故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53232.html 1 山高人为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