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我和《周口日报》副刊的缘(见证·成长 周口日报创刊35周年征文)

何辉

1990年《周口日报》创刊之初,就有一个版是文艺副刊,名《沙颍文艺》,是周口文学阵地,也是文学爱好者的一方精神沃土。三十多年来,《周口日报》几经改版,很多专刊因时代变化有的调整了,有的不再出版,独有副刊一直保留。2022年,文艺副刊由《沙颍文艺》改为《道源》,更显周口厚重文化底蕴。我是副刊的老读者、老作者,看到第一期《道源》的时候,感到很惊奇。

我还记得,《周口日报》就副刊更名,在显著位置发表文化文艺编辑部的《致读者》:“地面上的河流,百川交汇,奔腾到海。思想上的河流,蜿蜒成诗,奔流成文,走向博大与深邃。很自然让人想到一个字:道。更名为《道源》,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吧,就像哪一条河流最终都会归入大海……”看文风,就感觉应该出自文化文艺编辑部主任董雪丹的手笔。

首期《道源》,刊登了四篇文章:王虹建老师的散文《在慈母的背影里》、路雨老师的诗歌《捧读荷花》、王科军老师的随笔《法桐树》、红鸟老师的小小说《乡村爱情》,文体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翻开一年来的副刊版面,变化到底在哪里?我一直在思考。

文体形式上更清楚了。2023年8月25日,副刊刊登有三个体裁的五篇文章。散文《鹿上怀古》《七月七》,诗歌《问荷》《感怀》,小小说《莲》,每篇文章都有标注,一目了然。我最喜欢的是散文,几乎是每期必看、篇篇拜读,看到好的散文,还会写读后随感。

内容更贴近百姓生活了。写作本身来源于生活,只有讲述百姓的故事,才能绘就生活的画卷。只有文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永远同人民在一起。2023年8月18日,副刊刊登的秋煦老师的散文《故乡的水和月》,抒发对故乡的水和月的热爱,情真意切,动人心弦。为时代而作,为中医而赞,刘俊宏老师的诗歌《我们是新时代中医人》和王志冰老师的诗歌《传承中医药,我们在行动》就是献给中国医师节、向医务工作者致敬的力作,很接地气,很有代表性。

文章更有深度了。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写作?著名评论家何弘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很受启发:“……写作者应该对时代的问题和人类的生存体验进行有深度的表达。写作关乎的是精神信仰问题,要追究到终极的问题上去,要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提供自己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努力关注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周口市被评为中国文学之乡,于是,《道源》推出了“‘文学之乡’抒怀”栏目,2023年8月4日,刊登了田军老师的诗歌《周口,我的文学之乡》。还有,李晶的随笔《慈善公园漫笔》、曾威的散文《独坐沙河岸》、翟赞华的组诗《周口荷花节》等,介绍大美周口的点点滴滴。我们热爱周口,更应该赞美周口,为周口的一草一木而歌。副刊上既有名家作品,也有文学爱好者的佳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里再为《道源》赋打油诗一首:

文艺副刊说变迁,

贴近周口贵在变。

力争篇篇是精品,

道源版面受称赞。

2024-10-18 何辉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53518.html 1 我和《周口日报》副刊的缘(见证·成长 周口日报创刊35周年征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