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周口日报》的忠实读者,还是《周口日报》的通讯员,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是:不看《周口日报》心里想,不给《周口日报》投稿心里急得慌。
《周口日报》创刊之初,我在西华县文化局上班,当时经常给西华县广播站投稿。从1982年到1992年,我连年被西华县委宣传部和西华县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看到《周口日报》后,我心里痒痒,也想试着投稿。我按报纸上留的地址、邮编,把写好的稿件用信封装好,投到邮筒里,等候见报,但所寄稿件均石沉大海。我这个人是个“犟筋货”,一篇不中我寄十篇,十篇不中我打算寄一百篇,我“很气恁编辑”。有一天,周口日报社有三位老师来到西华县。其中有一位张新安老师,见到我后,说:“西华县有个赵东营,每天给《周口日报》寄稿,我非得看看赵东营是啥样儿!”周口日报社的几位老师对西华县的宣传工作,以及对我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更坚定了写作的信心。随后,我在《周口日报》发表了《笔走龙蛇堪称豪——记书法家刘登龙》《妙手绘丹青——记国画家理勤功》《乐于实干的西华县图书馆馆长徐桂华》等。稿件登报后,我写稿的劲头更大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到周口办事,拐到周口日报社。当时编辑老师已经下班,我把稿件从门缝下塞进去,但没抱太大希望,怕编辑老师看不见,或者当废纸扔掉。隔了几天,我在《周口日报》上竟看到了从门缝里塞进去的那篇稿件。这足以证明,《周口日报》的编辑老师工作是多么细心。
报纸看得多了,记住了《周口日报》很多编辑的名字,很崇拜他们,感觉他们文字功底深厚,我也得好好学习,力争当一名优秀的通讯员。通过努力学习,我先后在《中国文化报》《戏剧电影报》《河南新闻出版报》等报纸发表了文章。
我一直关注《周口日报》,在报上读到不少精品佳作,从中汲取了营养,不断提升自己。至今,我笔耕不辍,我想通过手中的笔,传播正能量、歌唱真善美。《周口日报》即将走过35年风雨历程,伴随《周口日报》,我也走到了古稀。夕阳无限好,我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与《周口日报》是“一见钟情”,也会相爱到永远。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祝《周口日报》越办越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