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中小微企业是活力源泉。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要求,积极响应“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号召,本报特开设《暖企助企 纾困解难》专栏。即日起,本报记者将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笔触与镜头,聚焦资金的“及时雨”如何让企业焕发生机、人力的精准补给怎样为发展筑牢根基,见证各部门为企业出谋划策、协调资源的有力举措。同时,传递企业诉求与心声,展示助企成果与风采,为中小微企业稳健前行呐喊助威,助力其驶向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记者 李艳华/文 刘俊涛/图
“企业发展得越快,对人才的渴望就越强烈,招工问题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河南通源管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森曾经为此忧心忡忡。关键时刻,人社部门积极作为。他们深入企业,细致了解岗位需求,精心筹备举办招聘会,成功为企业精准招聘到生产工人、技术工人以及管理人员,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
“针对企业用工问题,我们深入调研企业岗位需求,整合各类招聘资源,线上通过淮阳人才就业服务网等平台精准推送招聘信息,线下坚持每月16日举办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淮阳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在招聘上下功夫,我们还注重提升劳动者素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双赢。”
在解决用工难题后,企业产能明显提升。通源管业厂区内,一辆辆满载产品的货车整齐排列,即将奔赴各地。张森欣喜地介绍:“今年,我们顺利拿下了几个大型工程项目的管材供应订单,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攀升,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信部门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企业面对技术改造、产销对接等需求时,他们迅速行动,深入企业一线解读政策,协助企业梳理技术改造的思路与方向,并助力企业申报各类项目。“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企业无后顾之忧,专注于自身发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淮阳区工信局相关人员表示。
走进通源管业占地9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紧张调试新上的6条生产线设备。“完成技术改造升级并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后,我们每年可节约原材料约1600吨,电力成本降低约15%,产值与产能效率提升约42%。尤其是这6条新生产线投产后,产品销量有望实现翻倍增长。”张森说,“当时采购这批设备需要资金,在政府组织的银企对接会上,我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工商银行淮阳支行便主动与我们对接,仅仅用了5天时间,1000万元贷款就顺利到账。”
说起企业的发展历程,张森感慨万千:“要不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们这个企业难以走到今天。”企业创立初期,在淮阳区老城区租用10亩地,仅有一条生产线,产品种类单一,管理模式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全市开展的“万人助万企业”活动中,淮阳区委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走访,询问张森是否有意愿进驻产业园区发展,张森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强烈渴望。
如今,入驻产业园区后的通源管业占地面积达101亩,不仅拥有智能化车间、研发中心、现代化周转仓,还成功拓展到23条现代化生产线,在行业内率先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管道生产体系。与此同时,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先后获得11项核心技术,累计完成15项科技成果,成功申请14项技术专利,并全部应用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2023年,企业先后获得河南省智能车间、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河南省重质量守信誉联盟单位等多项称号。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