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通讯员 轩人杰
抗战时期,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手中握有“三件宝”——《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
新四军骑兵团,像一股强劲的旋风,使敌人闻风丧胆,被称为“红色哥萨克”。
来自太康县转楼镇半坡楼村的王勤元、王俭元、王成元三兄弟先后进入骑兵团,他们敢打敢拼,血染战袍,被誉为骑兵团王氏三兄弟。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骑兵团王氏三兄弟的故事依然留存在共和国的“红色记忆”中,闪耀着铁军精神的无上荣光。
王氏三兄弟是怎样参加新四军的?为何相聚骑兵团?他们背后有什么感人至深的故事?
近日,记者采访他们的后人,听到更多红色故事。
入党开启新征程
“小时候,我常听父辈讲当年的故事,耳濡目染,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没有党的领导,他们三兄弟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其实,王勤元、王俭元、王成元三兄弟有一个哥哥叫王纪元。王纪元没能参加新四军是因为家中有老母亲、孩子,想当兵却去不了。三兄弟能参加新四军,要从村里最初成立党支部说起……”
说到父辈的往事,古稀之年的王新生潸然泪下。王新生的父亲是王成元。作为骑兵团战士的后代,王新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22年,王氏四兄弟的父亲去世。他们和母亲王李氏相依为命。四兄弟长大后就去地主家打长工。农闲时,王勤元、王俭元推磨做豆腐。王俭元口才好,善于交际,经常挑着豆腐到周边村庄叫卖。
尽管十分勤劳,但由于匪患和苛捐杂税,一家人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欠一屁股债。终日生活在黑暗中,兄弟四人对封建社会和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
1937年,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烽火迅速在全国各地燃起。半坡楼村也有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37年8月,村里来了一位教书的杜先生,他在邻村办起一所小学。
杜先生很特别。白天,他教小孩子读书、习字。晚上,他办夜校,利用教农民识字的机会,宣传革命思想。
村民被杜先生讲的革命道理吸引,上夜校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王氏四兄弟。
杜先生就是杜李,是一位共产党员,他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南宣传抗日。1937年冬,经上级批准,中共太康县工委成立,杜李任县工委书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翌年春,经县工委批准,半坡楼村建立了太康北部最早的党支部。
四兄弟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王俭元、王勤元还成为先进分子、党的培养对象。在杜李的开导、教育、帮助下,他们先后入党,开启革命新征程。
共同走上革命路
“当年,我奶奶毅然决然让儿子参加革命,是如此开明、豁达……”王新生说,在当时,公开参加革命会给家庭带来许多危险,即使这样,奶奶仍然给予坚定的支持。
国难当头,兄弟四人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当兵打鬼子。当时拉起抗日大旗的队伍很多,究竟参加哪支队伍,他们兄弟犯了难。最后,他们决定,让见过世面、比较机灵的老三王俭元先去当兵“探探路”。如果投奔的队伍好,其他兄弟再跟着去。
此时,恰逢吴芝圃在睢(县)杞(县)太(康)组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当时日军已占领睢杞太地区,吴芝圃率部队打击日寇,队伍不断扩大。王俭元认识到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他经其他共产党员介绍顺利参军。
不久,王俭元又“拉着”王勤元、王成元走上参军抗日之路,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经历。
1938年10月,彭雪枫率队从确山竹沟出发,长途跋涉来到西华,与肖望东带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带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会师于西华杜岗村。
三支队伍会师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王俭元随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参加杜岗会师,部队改编后,他就成为新四军的一员。
会师期间,王俭元深切感受到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他和战士们帮群众扫地、打水;群众帮他们缝衣服、补袜子。当兵就当新四军!王俭元坚信,自己走的是一条光明大道。
抗日杀敌的机会很快来到。10月27日,游击支队在淮阳窦楼与百余名日寇发生激战。在彭雪枫、张震等首长指挥下,游击支队挺进豫东首战告捷,击毙日军林津少尉及以下十余人。窦楼之战不算大仗,但影响很大,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部队稍事休息,继续前进,途中暂时驻扎在太康县转楼镇。驻地离王俭元老家只有七八里地。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托人给家里捎了一封信:“娘,见信如见面。儿子不孝,不能陪在您的身边。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掳掠,国难当头,让勤元、成元参加新四军吧,留下我大哥纪元照顾您。自古忠孝难两全。娘,原谅不孝之子!部队不日开拔,望恩准!”
王勤元、王成元得知情况后,跪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希望母亲能够成全他们。
纵有万般不舍,王李氏这位坚强的母亲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当晚,王勤元、王成元含泪和母亲告别:“娘,我们走了,欠地主的20块大洋,我们哥仨想办法尽快还上,不会让你们作难……”
月上树梢,半坡楼村头,王李氏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默默流下两行热泪。
相继入选骑兵团
“三兄弟参加新四军,还能一起进入骑兵团,得益于父辈的勤奋,也得益于彭雪枫对王氏三兄弟的厚爱与赏识。”王新生说。
三兄弟跟着彭雪枫转战豫皖苏,浴血奋战,进步很快。他们所在的部队也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先后改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新四军第4师。王俭元在特务连当班长。王勤元因念过书,肚子里有点墨水,一到部队就被分到电台工作,逐步成长为师部电台排长。王成元年轻气盛,训练认真扎实,成为拔尖的神枪手。
后来,彭雪枫成立骑兵团,给了三兄弟相聚骑兵团的机会。早在1940年,彭雪枫率部队在平原与敌人战斗,由于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作战能力不足,面对敌人强大火力和骑兵时,曾遭受不小的损失。1941年皖南事变后,彭雪枫担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彭雪枫决心组建骑兵部队。1941年8月1日,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淮宝县岔河镇(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滩广场成立,成为新四军第一支团级骑兵部队。
能进入骑兵团的人都是百里挑一。王俭元因表现优异被彭雪枫选中,成为骑兵团“元老”之一。因需要电台人才,王勤元也被彭雪枫点名调入骑兵团。在之后的选拔中,王成元作战勇敢,“上马轻快敏捷,骑在马上像磐石一样稳固,快马加鞭时像闪电一样神速”,完全符合彭雪枫选人的要求,也被选中调入骑兵团。
三兄弟相聚骑兵团,经过严格训练,随部队参加过三打老陈圩子战斗、朱开大桥战斗、程道口战役、33天反“扫荡”、八里庄战斗、保安山战役、宿南战役等战斗、战役,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屡立奇功。在骑兵团,王氏三兄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生产自给好榜样
王俭元十分爱马。当年,彭雪枫给骑兵团的战士们训话时说,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抗战期间,王俭元因为给马割草的事,受到了首长表扬。
1942年后,骑兵团随新四军第4师移驻泗洪半城集西南的大王庄。由于敌人封锁,百姓生活苦,部队的条件更苦。
平时,部队在不妨碍打仗和训练的情况下,就抓紧搞生产。
对骑兵来说,马是不会说话的战友,要喂养得膘肥体壮。
骑兵团首长提出,洪泽湖里的草多且长势旺盛,很适合喂马,各大队和团直机关轮流派人下湖割草,自己用船运。于是,一场大搞生产的“仗”打响了。
任务下达后,时任区队长的王俭元便忙碌起来,把大队布置的几件生产准备工作一件件做完。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俭元把队伍集合起来。战士们个个都是一身农民打扮:脚蹬草鞋,头戴草帽,肩膀上挂着粮袋,有的手拿镰刀,有的扛着扁担和绳索。于是,一支生产队伍出发了。
洪泽湖上空,不时有水鸟和野鸭飞过。湖水里,鱼虾和螃蟹嬉戏。湖面上,船只点点,扬帆而过。
草越割越多,装到船上,堆成了山。湖水深的地方,还可以撑船;水浅的地方,船撑不过去。王俭元看到后,毫不犹豫跳进水里推船。队里的党支部书记看到后,立即喊出口号“向王俭元同志学习”。大家一听,干劲更大了,干起活来跟比赛似的。
初秋的骄阳依然似火。每天,王俭元光着膀子和大家一起奋战。
以王俭元为模范,极大地推动了割草和运草工作,经过半个月劳动,大家把几十万斤草和几千斤藕,运到河滩上的驻地附近。这件事传到骑兵团团长周纯麟及其他首长的耳朵里,王俭元受到首长一致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周纯麟还将这件事写进回忆录《金戈铁马》里,作为艰苦岁月里大家团结一心、生产自给的见证。
千里寻亲洪泽湖
“三兄弟参加革命,家里的处境很危险。后来,我奶奶带着我大伯王纪元、我堂哥王新祥去找新四军……”王新生说,奶奶这一去,还给新四军送去一位小战士呢。
1944年春,太康一带闹灾荒。王李氏和大儿子王纪元在老家过不下去了。这时候,半坡楼村有人参加新四军的消息传了出去,王氏三兄弟成了日伪军重点怀疑的对象。
很快,日伪军找上门来,询问王纪元三个弟弟的去向。王纪元说:“他们几年都没音讯,我咋能知道?他们会做豆腐,或许去外地卖豆腐了。”
村里几个大户人家也作证,村里没有共产党员、新四军。他们说:“如果有,我们还会安全吗?”日伪军一听,讲得还挺有理,于是把王纪元打一顿放了。
受到别人欺负,王纪元刚满14岁的儿子王新祥十分愤怒,执意找三位叔叔当兵去。王李氏几年不见三个儿子,不知是死是活,十分想念。
早晨的薄雾中,一辆独轮手推车出现在村外。王李氏带着一些不值钱的家当,坐在车上,后面推车的正是大儿子王纪元,前面拉车的是孙子王新祥。祖孙三人踏上了寻亲的征途。
从豫东平原到苏皖大地,他们一路风尘,一路乞讨。独轮车碾过千里路,有时土匪拦道,有时饿殍满地,祖孙仨受尽磨难。这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流亡图”。王纪元想的是,哪怕拼上自己的命,也要给母亲找个安稳的地方。王新祥只有一个念头,只要饿不死,此生跟定新四军。王李氏想念自己的儿子, 也想给孙子找一条活路。
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来到洪泽湖畔,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骑兵团,见到了亲人。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家人能够团圆,多么不易呀!
一家五位新四军
“在骑兵团的时光充满温情,但由于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几天后,王纪元就要返回太康。”王新生说,但王新祥却赖在骑兵团里不走了。
别看王新祥当时刚满14岁,却十分有个性。他嚷嚷着:“爹、奶奶,我要当新四军打鬼子!鬼子太坏了!”王新祥坚决不回家,大家只好同意。王李氏年龄大了,暂时留在部队驻地附近的村里,王纪元一个人返回了太康。
王俭元拉着王新祥,找到周纯麟说:“团长,再给你介绍一位小战士……”
团长问明了情况,见这孩子年龄太小,思考一下说:“先安排他帮助老战士喂猪、遛马吧,帮战士们送个信、跑跑腿。”王新祥一听,一蹦三尺高。
王新祥机灵、勤快,在战士们的教导下,他抽空努力学习骑马、射击、刀术,后来成为骑兵团里年龄最小的骑兵。
1945年春,王俭元同骑兵团卫生队医护员黄英结婚,王家多了一名新四军女兵。大家开玩笑说,王家一门出了五名新四军,称得上骑兵团的“半壁江山”呢!
三兄弟在骑兵团很有影响力。
王勤元曾任第7大队副大队长、第5大队大队长。
王俭元曾任第5大队副大队长、第3大队大队长,他马术精湛,经常在团里为战士们作示范。
《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对王成元有这样的描述:“王成元因从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被团里称为‘老病号’。他享受一项‘特别照顾’,从来不站夜岗,都由两个哥哥轮流帮他站岗。‘老病号’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打起仗来不要命,要不后来怎么可能成为团直属队的指导员呢!”
他们的母亲王李氏也没闲着。她在村里为骑兵团的战士拆洗被褥、缝补衣服。一次,团长周纯麟去看望她,说她是骑兵团年龄最大的新四军“老战士”。
一家五人都在骑兵团为国杀敌,王李氏老人被全团人敬重。1948年秋,在安徽亳县一户外逃大地主家里,骑兵团战士发现一口上好的白木棺材。经骑兵团首长提议,报师部批准,团部将这口棺材送给王李氏,并派人用马车把棺材运到太康老家备用。
20世纪70年代初,王李氏去世,享年86岁。太康县委、县政府为老人开了追悼会,称老人是“革命的老母亲”。
痛击匪首郭馨坡
1948年10月,三兄弟随骑兵团重返豫东,参加了歼灭反动匪首郭馨坡部的战斗。
郭馨坡,原是太康县的大地主,抗战时期任国民党太康县县长,素与我抗日武装作对。抗战胜利后,他当上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司令,纠集当地的地主恶霸、土匪,经常残害我地方政府人员。淮海战役前夕,豫皖苏边区党委副书记吴芝圃特意来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向粟裕代司令员提出,“郭馨坡部是豫东人民的祸害和劲敌,不消灭他们,对豫皖苏边区特别是淮阳、西华、太康一带后患无穷,要骑兵团去消灭郭馨坡部”。粟裕欣然同意,并亲自向骑兵团下达了作战命令。
王氏三兄弟早就盼望能回到家乡痛歼匪首郭馨坡,为牺牲的战友报仇。10月15日中旬,骑兵团进驻沈丘槐店。在团部召开的大队长及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上,王俭元、王勤元向首长请战。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骑兵团追击郭馨坡主力来到驻马店确山县东黄楼村一带,把敌人围在附近几个村子里。按照战前安排,骑兵团几个大队分别承担前卫、支援等任务。战斗开始后,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大队向逃敌冲杀过去。黄楼村以西田野里到处是逃跑的敌人,第1大队感到兵力不够用。正在这时,王俭元率第3大队从左侧冲杀过来。
看到几百个敌人一窝蜂似的向村西南跑,王俭元马上指挥机枪手占领制高点,掩护三区队发起冲锋,接着又命令一、二区队调整队形,快冲上去。第3大队士兵手持机枪、步枪、手榴弹和马刀互相配合,猛烈进攻,敌人死伤惨重。王俭元看见一个高鼻梁、红脸的敌军官,正指挥一股敌人顽抗,立即命令七班机枪手打个点发,把那个家伙打倒在地。
三兄弟与战友一起,迅速出击,穷追不舍。喊杀声、枪炮声响彻旷野。一场痛快淋漓的追击战,骑兵团歼灭郭馨坡部绝大部分兵力。郭馨坡带着几个残敌逃跑,从此再也没有能力组织任何武装力量。
率领骑兵打坦克
解放战争时期,骑兵团先后被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华东野战军教导师、三野直属教导师、皖北军区序列。三兄弟随部队参加了宿北战役、胶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打出了军威。
在他们参加的战斗中,最精彩的当数骑马打坦克一仗了。
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役接近尾声,华东野战军向被包围在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在我军猛烈攻击下,敌阵地一片混乱。准备接杜聿明突围的敌战车独立团一营的15辆M3A3坦克,搜寻杜聿明未果向西南突围,沿途被解放军击毁9辆,其余6辆继续逃跑。
此时,骑兵团正在河南永城会亭集附近担任警戒任务。接到作战任务后,骑兵团第1大队、第3大队在第1大队大队长孟昭贤和第3大队大队长王俭元率领下追击,其他人员保持高度警戒。
1月9日凌晨,骑兵团发现6辆坦克出现在防区内。顺着履带的痕迹,王俭元率骑兵指战员很快追上敌人,并向坦克开火。骑兵的冲锋枪、手榴弹打得坦克火花四溅,却无法让坦克停下来。骑兵团追到火神庙附近,一辆坦克陷入泥塘无法移动,坦克手放弃坦克,钻进其他坦克继续逃跑。担任掩护的一辆坦克被赶来的骑兵团战士团团围住。几名战士飞身跃上坦克,把坦克上的天线折弯、潜望镜敲坏。这样,敌坦克手如同瞎了眼,无法了解外界情况,不一会儿就乖乖打出白旗投降。
王俭元一面让人搜查坦克,一面审问俘虏,然后带领第3大队继续追击敌人。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骑兵团指战员奔袭百余里,成功缴获敌坦克6辆,俘获敌坦克全部乘员43人。
“骑兵打坦克”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又一经典战例。
英名永留骑兵团
骑兵团将士出生入死,有不少官兵壮烈牺牲。王氏一家多人马上征战,都看到了革命最后的胜利。有人称这也是一个奇迹。其实,三兄弟身经百战,也是伤痕累累。
一次战斗中,王俭元身受重伤,卫生队打算放弃救治了。王李氏看到儿子的惨状,悲痛欲绝。她亲手把儿子、孙子送上战场,深知随时有可能失去他们。然而,当看到儿子奄奄一息时,她顾不得自己的尊严,“扑通”一声跪在卫生员面前说:“同志,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面对此情此景,许多战士流下眼泪。
或许是最后的抢救有了功效,或许是天下最真切的母爱的挽留,王俭元挺过鬼门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王新生多次到信阳看望三伯父王俭元。叔侄俩谈到尽兴时,王俭元脱掉上衣让侄儿看。“前胸、后背、肋骨,十多处伤疤,有枪伤、有刀伤。这时,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伤痕累累。直到他去世,身上还有弹头未取出。”王新生讲起这段往事,如同就在眼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家一门五位新四军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继续为建设新中国立新功。”王新生说。
王勤元1951年离开骑兵团,调任华东军区90 师 268 团参谋长,先后获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勋章,1958 年转业。王勤元的妻子庄慧卿1947年参军,后到骑兵团从事医护工作,两人1950年结婚,称得上是革命夫妻。王勤元去世前,安排妻儿:“我死后要守着父母,把我葬到老家祖坟。”
王俭元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1964年转业到信阳地区,1983年8月以地师级待遇离休,2007年去世。他的妻子黄英也随丈夫来到河南,任职于信阳地区建筑公司直到离休,2007年去世。
王成元1950年从野战部队调到地方,先后在太康县武装部等部门工作,1972年去世。
王新祥1950年在骑兵团供给处任副主任,1951年转业到贵州省公安系统工作直到离休,几年前去世。
追寻前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2021年10月,王新生赴岔河镇参加纪念新四军骑兵团成立80周年暨新四军骑兵团广场揭牌仪式,和骑兵团老战士、老战士后代共同为骑兵团广场揭牌。
如今,岔河镇建成了新四军骑兵团广场、新四军骑兵团将士名录碑。围墙形状的名录碑上,还镌刻有王勤元、王俭元、王成元、黄英、王新祥的英名。
铁骑精神永放光芒。许多骑兵团老战士先后离世,但他们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立下卓越功勋,永载史册!
当年彭雪枫率部征战豫东,杜岗会师、首战窦楼、砺兵刘大楼、整训白马驿……抗日的大旗召唤众多热血青年参军报国。无数优秀的周口儿女加入新四军,其中一批有幸成为新四军骑兵团的将士,金戈铁马,战功卓著。太康王氏三兄弟,则是他们中的代表。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