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转眼又快冬至了,回想这么多年,吃过许多地方、许多口味的饺子,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乡下学校食堂里那顿饺子。
那是四年前,我在乡下一所学校执教。冬至那天,我们正常上课。远离家的我内心一度失落,暗自发牢骚:“这大过节的,也不放假,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让我上哪吃饺子啊?”可说归说,课还得正常上。
下课铃刚响,我就接到校长的电话。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远道的客人,今天冬至我做东,请你吃饺子补嘴空。不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哦,一会儿别忘了来食堂餐厅帮忙包饺子!”我应和着,也疑惑着。挂了电话,我急忙放下教科书,溜一眼群里发的信息,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校长早就在学校群里发了信息,说今天冬至,上完课的老师都到食堂餐厅包饺子,大家一起吃个“合欢饺”。
等我赶到食堂时,已经有好几个老师在忙活了,陈师傅早已调好了饺子馅。由于师傅是外地人,调出来的馅也与我们平时吃的不同,说是“鲜藕肉馅”的。两大盆色泽鲜亮、清香扑鼻的馅料摆在餐桌上,看着就让人垂涎。巧手的唐老师已经帮忙和好了面,那一大盆软硬适中的面团,白亮亮、软胖胖的,真像一张胖娃娃放大的脸,喜庆祥和,洋溢着幸福的光泽。
说话间,唐老师已经捏出半托盘花边饺子。不甘下风的李老师包的饺子更是亮眼,那一个个“元宝”彰显着喜庆,寓意财源滚滚。我有心想去学一手,又怕自己笨手笨脚的,净耽误工夫,还是老老实实擀面皮吧!起初,我一个一个地擀,后来看阿燕老师一次可以擀俩仨,我也急了,就比葫芦画瓢,摸索门道,最终也能一次擀出俩面皮。我欢喜着、雀跃着,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餐厅里的老师越聚越多,今年新来的支教老师语嫣和雅琴也来了。可能在家没下过厨房,这次硬着头皮上“战场”的缘故吧,她们略显慌乱。只见她们一个擀皮,一个包饺子,擀出来的面皮薄厚不均、大小不一,包出来的饺子,有的变成了长条状,有的馅料不足瘪瘪的……热心肠的林老师,急忙跑到她们身边耐心指导,像极了慈祥的母亲。大家会心一笑,继续忙碌。那场面温馨和谐,幸福满满。
包完饺子,陈师傅早已架起两口大铁锅烧水了。只见红红的火苗舔着铁锅底部,吹风机呼呼地响着,好像战鼓催促着战马飞奔向火烧火燎的战场;那“咕嘟咕嘟”冒着泡的水在大锅里争先恐后地喧嚣着,好像呼吁它的子民——饺子——快点投入战斗。陈师傅也毫不含糊,迅速把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花饺子”“银元宝”“瘪嘴饺”“长条饺”一股脑地赶到锅里去。只见饺子在水深火热的战场上,浮浮沉沉,打几个滚儿,转几个圈儿,就都漂浮在水面上。陈师傅掌握着火候,加两回水,大铜勺在锅里搅动几下,看着饺子泛熟,就高声喊道:“冬至饺子出锅了,大家拿碗来,咱这‘合欢饺’里庆团圆,丰年祥和财源来,祝大家冬至快乐哈!”在一片欢声笑语里,大家吃了一碗又一碗,只吃得双手抚肚笑容满面……
遗憾的是,一年后我调离了那所乡下学校,到离家较近的县城小学工作。每天家校两点一线地奔跑着、忙碌着,再也没有机会尝到“合欢饺”的滋味了。那一口鲜藕肉馅的独特味道,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每每想起,同事们的音容笑貌即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那鲜香爽脆的美味饺子也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禁不住思念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