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洪涛 通讯员 吴祥博
2月12日,微风不燥,几个大型牛棚里,牛儿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地咀嚼着草料,有的牛儿走出牛棚,慵懒地卧在地上。这是当日记者在位于太康县马头镇的绿洲农牧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在绿洲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聚集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目前,我们存栏有2000多头牛,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有一部分卖到了广东和浙江等地。”公司负责人李辉说,扣除养殖成本,一头牛的净利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一年下来,经济效益还算可以。
今年47岁的李辉是马头镇马庄村人,早些年在外地打拼,卖过电脑配件,创办过电子产品加工厂。2016年,他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回到家乡马头镇创业,开始从事牛羊养殖行业。如今,经过不懈努力,他创办的太康县绿洲农牧有限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从当初的几十只羊,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头牛,李辉成了名副其实的“牛老板”。
如今,绿洲农牧有限公司已经是马头镇的肉牛养殖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肉牛的育肥、品种改良、繁殖、育种,采取“公司+基地+服务中心+农户”和“户繁、企育、龙头带”(借牛还牛)的肉牛养殖发展模式。公司为散养户提供母牛、饲料、技术等,并签订回收犊牛合同,既解决了散养户不懂技术、资金短缺、销售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养殖收入。
马头镇郭寨行政村的王明理从李辉那里借来了60多头牛进行养殖,收入可观。“如果要买这些牛,需要好几十万元钱,我哪里有这些钱呢?”王明理说,多亏了李辉的帮助,才让他走上致富路。
如何实现借牛还牛?面对记者的疑问,李辉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近几年,受牛肉价格波动影响,养牛效益不好,把牛卖掉赔钱,继续饲养也赔钱,这让他承受巨大压力。为此,他想出“借牛还牛”办法:把母牛按重量借出去,让村民利用自家秸秆饲养,母牛产的第一个牛犊(养殖后,达到借母牛时的体重),归还绿洲农牧公司,此时母牛归农户所有,再产的牛犊也归农户所有。这样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养牛,让农户以更低的门槛参与进来,目前,已有19户农户借牛250余头,有效带动村民走上养牛的致富路。
马头镇的养牛产业有着悠久历史,“马头牛肉”是该镇的一张亮丽名片。为进一步弘扬“马头牛肉”传统文化,马头镇分别于2023年“十一”假期期间和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马头镇撂牛大赛暨美食节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进一步助力养牛产业发展。在举办撂牛大赛期间,吸引了当地群众甚至省外游客前来观看,提升了马头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马头镇撂牛大赛”已于2024年11月被列入太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将申请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马头镇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协商,授信农户“养牛贷”6000余万元,发放小额信贷1105万元,全镇形成50头以上散养户60多户、50头以下散养户300多户,年出栏肉牛2.5万头左右。全镇拥有牛肉加工龙头企业2家,生产的牛肉产品远销各大中城市,拉动个体散装牛肉销售户40多户、个体屠宰户销售50多户,年屠宰加工肉牛4000余吨,带动更多人从事养牛行业,在全镇形成了集改良、育肥、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产业化链条。除此之外,马头镇养殖服务中心建立“畜牧119”微信群,聘请畜牧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员,及时处理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太康县马头镇党委书记孙海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县委、县政府“东牛西羊”“南菌北椒”的总体发展布局,依据目前“北繁中育南消费”的市场形势,利用“马头牛肉”养殖、加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计划打造豫东最大的牛羊交易市场,建设占地130亩的现代化智慧养牛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畜牧养殖产业。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