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2月19日
第18版:2025周口两会特刊 PDF版

沈丘县赵德营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记者 高洪驰 通讯员 刘艺文 文/图

特色食品装车外运,网上销售火爆。

压缩发酵后的玉米秸秆。

现代化养殖场。

智慧农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年以来,沈丘县赵德营镇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乡村振兴之路。

多元种植夯实农业根基

赵德营镇位于沈丘县城东南部, 区域总面积70.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46万亩。该镇立足耕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沿X023县道两侧打造瓜果蔬菜种植示范带,以小欧营、后楼等10个村为核心,发展葡萄、猕猴桃、黄金梨、草莓、西瓜等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对大蒜、红薯、山药等传统作物进行品种更新,实行标准化种植,全镇形成了“精品水果+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三维种植体系。

鼓励种植能手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种植。东张营行政村村民张建军流转土地580余亩,利用复合套种和节水技术,进行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在去年遭遇前期干旱和后期多雨的情况下,由于采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玉米亩产仍然达到600余公斤,大豆亩产300余公斤。

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近日,记者前往赵德营镇张刘营行政村,看到通往该行政村的道路两边,一捆捆玉米秸秆压缩包有序存放,赵德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原来的农作物秸秆都是废弃物,现在我们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把这些秸秆变成了优质饲料,使镇域内养殖户的养殖成本降低12%,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闭合循环利用。”

走进河南省大自然农牧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养殖场区,一名技术员正通过智能环控系统调节畜舍环境参数和全自动饲喂投放设备运转参数。这座投资3000万元、占地150亩的现代化养殖场将于今年3月建成投用,年出栏商品猪可达5万头。

赵德营镇作为农业大镇,有着大量的农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几年前,河南省大自然农牧有限公司在该镇张刘营行政村建起了千头养猪场。传统养殖方式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受自然条件制约,发展规模受到限制。2024年7月,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助下,养殖企业对养殖设备实施“智能饲喂+环控系统+物联网监控”的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不仅养殖效率提高300%,而且粪便通过沼液发酵池发酵、晾干,成为上好的绿色肥料,实现了养殖与生态发展的深度融合。

“我们已形成‘饲料收购—生态养殖—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链,每年可利用玉米秸秆5000余吨,帮助周边众多农户实现秸秆增收。”河南省大自然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东亮说。  

网上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硬面馍、炸馓子、大油条、绿豆丸子等是赵德营镇的传统特色食品,有着悠久历史,也是众多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要通过现代化销售手段,打破制约扩大生产规模的瓶颈,不断畅通销售渠道,提高地域传统特色食品的知名度,让这些传统特色食品走出家门,走出沈丘,走得更远。”沈丘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德营镇党委书记卢琪珍说。

2024年,赵德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抓住沈丘县打造电商村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训电商直播人才,大力发展电商业,硬面馍、炸馓子、大油条、绿豆丸子等赵德营镇的传统特色食品走进了直播间。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这些传统特色食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销量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赵德营镇硬面馍、炸馓子、绿豆丸子等传统特色食品的线上销量达到1万余单,线下销售45万余斤。

同时,赵德营镇针对养殖业启动了“智慧牧业”数字工程,在重点养殖场所、种植基地安装物联网监测系统,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适时向养殖户和种植户发布疫病、虫情预警,环境监测,产销对接等信息,解决了养殖户和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赵德营镇镇长杨晓丽表示,下一步,该镇将以创建县级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实现养殖业综合产值不断突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壮大地域传统特色食品生产规模,实现全镇33个行政村“一村一品”全覆盖。

2025-02-19 记者 高洪驰 通讯员 刘艺文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67655.html 1 沈丘县赵德营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