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兴龙 执行:韩志刚 王钦光 王松涛/文 沈湛 韩志刚 王松涛 王一峰/图
锚定目标,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2024年,川汇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两端”发力统筹推进,在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持续作为,经济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一区四高五个川汇”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收获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3%、13.5%、9.7%,分别高于全市3.5、3.4、1.1个百分点……
回望这一年,川汇区干群同心、拼搏实干,推动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系列以重点带动全局的要事,办好了一系列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生产总值增长7.1%,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3%、13.5%、9.7%,分别高于全市3.5、3.4、1.1个百分点。
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迈出新步伐
支持周口高新区与西华经开区以“一区两园”形式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周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川汇区紧盯创建目标,全面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举全区之力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主体培育等工作,圆满完成年度创建目标任务,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稳健的步伐。
产业发展全面开花。以工业富联落地为起点,到引进中芯微、安汇能等产业链“空白点”,再到宇虹科技入驻,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集链成群,年营收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44.74%。作为“省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省级工业设计园区”,周口数字产业园入驻63家数字经济企业,涉及工业互联网、数字认证、智慧城市等领域,成为辐射全市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加速器”“倍增器”,2024年实现营收128亿元,增长10.34%。新型建材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深入实施“一转带三化”,销售收入1 亿元以上的企业 12 家,年营收突破180亿元,成功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复审8家,累计达51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累计达15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11家;创新中心新引进创新企业3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92.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6%。2024年11月,周口高新区成功获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园区生态持续优化。工业邻里中心等配套项目加快推进,神农路、女娲路等6纵8横14条骨干路网四通八达,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1399个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2%,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专窗,落实包联工作机制,持续擦亮“无事不扰、有事必办”服务品牌。
2024年6月,周口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经省政府审核通过并上报国务院,正式进入创建序列。
文旅商融合激活消费新动能
从活动不断的关帝庙历史街区到人潮如织的国际杂技文化(周口)产业园,从活力再现的荷花渡到烟火升腾的五一路商业街,川汇区以文旅商融合为笔,以惠民政策为墨,在提振消费的答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节未到,第二届“三川十馆·春会”的锣鼓已敲响川汇“开门红”的序章。在古香古色的关帝庙历史街区,非遗市集摊位一字排开,棕编、吹糖人、木版年画等众多传统技艺集中亮相;食集里市民摩肩接踵,空气中飘散的美食香气令人垂涎欲滴;儿童游乐区内欢声笑语不断,成为家长遛娃的好去处。2024年,川汇区持续举办春会、夏集、秋赏、冬市等“三川十馆”系列活动,贯穿四季,精彩不断,串联街区各个点位,推出“寻味儿时记忆”民俗表演、百姓大舞台、民俗巡游、国潮音乐会、唢呐大赛、中医市集、春风行动等近300场活动,带动周边餐饮、娱乐消费环比大幅增长,渐渐成为中心城区文化新地标、人气新地标、商业新地标。
位于城区西北角的国际杂技文化(周口)产业园,同样涌动着消费热情。“去年夏季,我们继续推出夜游活动,开放范围扩至车行区、步行区,游客在晚上同样可以近距离接触各种野生动物。”景区有关负责人说。各种活动的推出,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约2个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有效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国际杂技文化(周口)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杂技大联欢连续三年在这里举办,进一步擦亮了周口“中国杂技之乡”金字招牌。
此外,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基本形成,普济门和六大渡口相继建成开放,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荷花渡引入元宇宙VR游戏等科技元素,让老商圈焕发年轻态;五一路商业街区人气不减,五一文化广场入选2024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夜食”主题线路,为城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离不开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2024年,川汇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安排部署,成立专班,靠前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推动政策“家家知晓、户户明白、人人清楚”;采取双重审核机制,有效提升审核率和资金拨付率;举办车房联展、家电家居展销、婚庆博览会等促消费活动73场次,发放各类补贴3000多万元,拉动消费16.7亿元。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累计成交3.58万单,拉动消费突破10亿元,补贴金额超9000万元,实现申请数量和补贴金额全市“双第一”。
消费数据的跃升印证着川汇经济的活力。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对全市贡献率由去年的43%提升至48.5%;中秋、国庆期间,全区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8.4%、62.2%,均创历史新高。
小网格绘出基层治理新“枫”景
“幸好有你们帮忙,要不然我的父亲耽误治疗就麻烦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去年8月,家住荷花路街道中州社区的市民李某连连向社区网格员道谢。
原来,一位老人独自在家时突感身体不适,拨打120求救。由于老人不能准确提供住址信息,急救人员无法找到老人。接到求助后,中州社区各网格员根据住户分布与摸排工作记录,很快锁定了老人所在小区。“这就是网格化服务群众的速度。”荷花路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2024年,川汇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零”创建为目标,通过“三格”融合、数字赋能、矛调前置,全面深化“三联三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夯实平安川汇建设基础。
“三格”融合。川汇区从建强党格、做实警格、提升网格入手,持续深化“三联三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力量向网格充实、治理在网格进行、问题在网格解决。街道级网格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村(社区)级及以下网格长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全区70个党组织、2980名党员落实“双报到”机制,进网格、入小区、全覆盖。47名民警、91名辅警严格履行“一村(社区)一警”职责,逐一划定警务网格管理任务。优化网格设置,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引导网格员用心干事、真抓真管。“三格”既各有职责、独立运转,又相互融合、协同发力,实现了1+1+1>3的效能。
数智赋能。针对基础设施差、老旧片区多、管理难度大等难题,川汇区依托数智运行指挥中心,打造党建引领、综治工作、双向交办、应急管理、便民服务等平台模块,构建“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一体化闭环工作流程,确保在面对各类事件时快速反应、高效解决。
矛调前置。川汇区以构建大调解体系为抓手,推动党员活动室、矛盾调解室、警务室和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养老中心“三室三中心”同步入驻,集成政务服务、基层党建等15类服务事项权限下放至片区,开展法律咨询、“党员示范岗”、心理咨询服务、红色物业等服务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便民服务联动等6项机制,实现“以治理为主”向“治理+服务”转变。全区156个人民调解组织同发力,624名人民调解员齐上阵,定纷止争、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将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
该区还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组织民(辅)警、村(社区)“三委”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多方力量,组建216人的专职巡逻队和3600人的义务巡逻队,常态化在五一文化广场、关帝庙历史街区、荷花渡等重点区域开展夜间义务巡逻活动,形成有力震慑,织密筑牢平安川汇坚实防线。
2024年,全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8.4%,刑事案件立案下降14.8%,连续保持707天命案零发生;成功化解10年以上信访积案17起;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聚力民生擦亮幸福生活新底色
去年2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畅通“微循环” 打造便利圈》为题,聚焦川汇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探索“三区”同改(即小区、片区、街区“三区”融合片区化改造机制),实现人居环境、功能品质、片区形象同步提升的经验做法。
这是近年来《焦点访谈》栏目首次以专题形式报道周口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
“三区”同改是川汇区大力推动“四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2024年,川汇区接续实施新民街等3个老旧街区改造项目——系统治理“城市病”,累计改造道路1560米,新建、疏通地下管网1560米,铺装人行道4200米,强弱电入地1300米,群众反映强烈的积水、路不平、管网老化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里子”“面子”同步升级;共建共享治理创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一确定改造事项,特别是政府统一改造道路、立面、台阶,群众自主进行门窗美化,既保证整体风貌协调,又保留个体特色;重塑空间植入服务功能,边角地变身街心游园,街区增加健身设施、休闲座椅等,闲置房屋建起党群服务中心,“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川汇区常态化巩固提升文明示范片区,建立“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销号”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问题不反弹、效果长保持;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8个,切实补齐小区道路、管网、停车位等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增加小区内部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功能。
聚焦“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针对幼儿照护难题,川汇区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率先对具备条件的公办幼儿园进行改造,增设专门的托育教室、午休区、活动场地等。截至目前,全区9所公办幼儿园开办11个托班,提供托位220个。总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的区中心敬老院即将投用。累计建成区中心敬老院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3个、老年食堂12个、老年就餐点6个,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再完善再升级,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撑起更多“幸福伞”。
聚焦文教卫体,丰富服务供给。10家中医馆投入运营,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区街一体、互联互通、有序竞争、分级诊疗”的医疗卫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所,增加学位270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增加学位600个,让更多孩子“近享”优质教育资源。贾鲁河体育公园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依托贾鲁河沿岸自然风光,致力于打造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6座道德书屋完成建设,成为全民阅读新空间。
2024年,省、市民生实事涉及川汇区的10项任务、24项指标全部完成,其中19项指标超额完成。川汇区“十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
同频共振奏响城乡融合新乐章
在城北街道邵火庙行政村莲菜网叶菜生产基地,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叶菜长势喜人。
“我们一头连着地头,一头连着市场。”莲菜网有关负责人说。他们通过联采集配业务,为用户提供超高性价比的食材配送服务,平台合作的B端用户有2万多家、C端用户有10万多家,涵盖的商品有蔬菜类、菌菇类、水果类、米面粮油类、酒水类、调料类等20个品类,在周口同类生鲜市场占有五成以上份额。
这是川汇区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川汇区紧盯“15项具体目标”,聚焦“七个专项行动”,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在城乡产业互促共进、城乡建设互联互通和城乡服务互惠共享上取得新成效。
一个个数据见证了川汇区的城乡蝶变与发展活力——
城乡产业互促共进。立足近郊优势,引入莲菜网等企业,着力打造中心城区“菜篮子”“果盘子”“后花园”,加快建设流沙河、江鸿、林下经济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西张楼大蒜、李埠口禽业等8个区级产业园,联结农户5832户,带动户均增收3.3万元,村集体收入320万元。
城乡建设互联互通。打通大庆路北延、中州大道北延、八一大道北延等8条城市断头路,新修盘古路等8条城市支路,中心城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快速通道全面打开。第三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建成开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韧性持续增强。年度28个黑臭水体改造任务全部完成,贾鲁河沿线村庄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新挖沟渠6.5万米,疏浚沟渠10万余米,打通堵点235处,埋设涵管535处,实现沟相连、渠相通。
城乡服务互惠共享。创成省级标准化学校6所、市级标准化学校48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率由42.5%提高到61%,学前教育普惠率由83.49%提高到85.7%;职业高中通过省达标验收,“3+2”合作办学顺利实施,学生升学正式进入大专时代。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区中医院达到二甲医院标准,区妇幼保健院被评定为二甲妇幼保健院;37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三分离”标准;185个医保定点村卫生室全部开展医保门诊统筹结算;组建11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
光阴不系过往,江河向前奔腾。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聚焦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川汇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鼓足干劲,只争朝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周口篇章贡献川汇力量、展现川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