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5年03月21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大姑小记

毕雪静

大姑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孙子辈的有六个。女儿是老大,已经退休在家带孙子,大儿子在四川,二儿子在漯河,老三、老四守在她身边,虽然不在一个院儿住,但离得都不远,会经常过来看看。

在儿女面前,大姑是尊贵的女王,儿媳们争着孝顺她。二嫂在家的时候,大事小情都向大姑汇报,声音是轻柔的,老三老四的媳妇经常回家,像亲妈一样伺候大姑,争着洗衣做饭,争着刷碗扫地,争着买衣服买鞋,大嫂离得远,就经常给大姑买东西。最难得的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很是热闹,真听不出是儿媳们在说笑,倒像闺女回娘家。大姑坐在旁边,微笑着听她们说说笑笑,偶尔接话也是夸谁哪句话说得好、谁哪件事做得好。家里经济条件最差的是三儿子,但他从不向大姑要钱。大姑的三儿媳说,俺家孩子的婚房已经买好,钱也够花,俺们有胳膊有腿的,饿不着。大姑说,有志气,过不孬。

在姑父跟前,大姑就是最受宠爱的公主。大姑父退休前是厨师,大姑想吃肉,大姑父立马做她爱吃的红烧肉;大姑不想吃哪一种降压药,大姑父赶紧去药店换一种;大姑说早上不想喝粥,大姑父第二天就煮鲜牛奶给她喝;大姑说想出去转转,大姑父立马把电动三轮车推到她跟前,扶她坐好,载着她去想去的地方。有一天,大姑心血来潮想戴金手镯,大姑父二话不说,带着她去金店买了回来。大姑买衣服鞋帽更是随心所欲,女儿买,儿媳买,自己也买。家里的衣柜中全是大姑的衣帽,有的商标都没摘。大姑父从来没有怨言,他问我最多的话就是:你大姑没有受委屈吧?

十几口人的大家庭能和睦,秘诀大概就是大姑情绪稳定、不偏不向。她从不大声训斥谁,对谁都是无差别地爱、无底线地夸。大姑的儿子们读书不好,大姑说,考不上大学不丢人,人各有天分,读不好书,不代表没出息,那么多工作总得有人干,开心平安健康就好,走正道就好。大姑的孙子孙女学习不好,她就夸他们孝顺懂事。碗摔碎了,她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她早就想换了。孙女说想吃稀罕物了,她就夸孩子会吃,将来是个有福的人。

现在,她的儿孙过得都很好,小儿子酿过酒,开过饭店,如今把胡辣汤的连锁店从县城开到了周口。她家没有人读过大学,但个个孝顺,远近闻名,墙上贴着政府发的“模范家庭”证书,擦拭得干干净净。

大姑从没有豪言壮语,不喜欢说教,不会对孩子们小家庭的事指手画脚。她常说的话就是,各有本分,各人尽本分就好,重要的是要知足感恩。

感恩是种子,种在自己心里会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种在别人心里会发光发热,给人温暖和力量。大姑真了不起,她有两粒种子,一粒成全自己,一粒成就他人。像春风,她在哪里,哪里就是春天。

大姑年轻时在村里的草台班子唱戏,演穆桂英和花木兰,扮相俊美,唱功了得,是台柱子。她的小儿媳说,大姑走的那天晚上十点还在唱戏,她听不懂,就问唱的啥,大姑说是《花木兰》。她的女儿民姐说,大姑在凌晨一点的时候,嘴张了几次,没有发出声音,民姐问啥她都不答,就那样闭着眼,不说话,没了呼吸。她走得安详、从容、无牵无挂。

她临终前唱的应该是在舞台上唱过的唱段,她为什么不唱《穆桂英挂帅》呢,那可是她的成名剧目啊,她是戏里的主角,也是家里的主角啊。

大姑告别尘世的那天刚好是立春,农谚说:“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我想,大姑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一定还会像在尘世一样幸福美好。

2025-03-21 毕雪静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69710.html 1 大姑小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