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翻新的卫生巾流入市场,家电维修平台化身“价格刺客”,电子签平台沦为高利贷温床,AI技术异化为骚扰电话的帮凶……3·15晚会曝出的这些案例看似是商家的单方面问题,实则也指向了他们的另一面:消费者在低价格上的过度追求确实会倒逼不法商家,一些人在网上被骗钱财其实就是因为内心的贪婪。当市场消费参与者都陷入“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时,市场信任的崩塌将让所有人付出代价。
在追求低价竞争的漩涡中,企业不惜以突破底线的方式压缩成本。无良企业从工业垃圾中分拣出本应销毁的劣质卫生巾,工人徒手打包标榜“无菌”的一次性内裤。这些产品最终通过电商平台以“大牌同源”“低价良心”的话术流向市场,消费者自以为捡了便宜,实则用健康为黑心商家的暴利买单。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中,坚守品质的合规企业反而在价格战中举步维艰,最终必将摧毁行业的尊严与未来。
平台经济的异化则让这种伤害披上技术的外衣。家庭维修平台抽取工程师过高的佣金,迫使维修工通过“小病大修”维持生计。电子签平台以“技术中立”为幌子,纵容年利率高得离谱的高利贷横行。当平台以“流量垄断”坐享其成、以“算法黑箱”推卸责任时,技术的进步其实在异化社会信任。
打破僵局,需要重构市场秩序的三角支点。于监管者,须超越“一阵风式执法”,建立日常化智慧监管体系,用动态监测捕捉消费风险;于企业,当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越是发展压力大的时候越不能放弃底线;于消费者,则需跳出“低价即正义”的思维定式,认清9.9元包邮的背后可能是产业链的内卷式沉沦。
3·15晚会曝光的问题,本质是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阵痛。当企业将消费者视为可供收割的流量而非共生的伙伴,当技术突破伦理边界沦为敛财工具,短期利益下的高歌终将演变为行业悲鸣。唯有让诚信回归商业本质,让监管穿透灰色地带,让消费者重拾选择底气,才能打破“互相伤害”的死循环。毕竟,市场的生命力从不在于谁更擅长伤害,而在于能否让每一方都成为价值的共创者、受益者。②10